爽爽的贵阳,正在颠覆从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形象,近年来正以生态、宜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人目光,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2012年12月,贵阳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开展质量强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成为贵州首个开展质量强市创建工作的城市,该市正在走出一条以质量强市为切入点,带动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质量振兴之路。
质量兴筑基础扎实
据介绍,多年以来,贵阳市按照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贵州省政府《贵州省质量振兴意见》相关要求,出台了质量兴筑(贵阳又称筑城)大纲,组织开展了质量兴市活动,通过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措施,大质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为质量兴市走向质量强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是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产品质量方面,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由2009年的91.5%提高到2012年的94.70%;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由99.58%提高到2012年的99.98%;重要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由87.05%提高到2012年的91.47%。工程质量方面,全市中型以上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其他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98%,建筑工程投诉率仅1.16%,基本杜绝了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服务质量方面,被列入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政务服务满意率达99.99%;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建设了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建设亮点项目,成功承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推进了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外排工业废水达标率97.2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以上。
二是企业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深入持久地推进名牌战略,先后出台了贵阳市名牌发展专项规划,贵阳市关于扶持引导企业创品牌拓市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有力助推了全市企业品牌发展,累计有中国名牌6个,贵州省名牌304个、贵阳市名牌298个。“老干妈”油制辣椒、“前进”轮胎、贵州三宝等一批批名牌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已经成为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三是标准体系建设有所突破。自2005年以来,贵阳市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91项,旅游服务标准7项,商贸服务标准3项,累计组织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0余项。老干妈公司组织制定的油制辣椒标准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确定为国家标准。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在全国开展国家级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起草的贵州省地方标准《物业服务规范》已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作为国家标准批立项。全市建立省、市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22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含畜禽水产养殖场)108个,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顶层设计重点明确
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强市工作,从完善顶层设计入手,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全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各区、县(市)相继成立了领导机构,把质量强市工作列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把这项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谋划,融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层面来考量,作为提升城市品牌的战略来决策。同时,还确定了质量强市工作的三个重点。
以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质量强市工作。质量强市工作紧紧围绕质量提升,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科技创新等有效手段,探索建立与全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相适应的质量发展模式,集约利用资源要素,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优势,培育打造一批跨省、跨国的现代企业集团,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推进质量强市工作。贵阳市正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扣“五位一体”总布局,全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质量强市工作将是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就是要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绿色制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以质量强市工作为抓手,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的新型发展路子,努力打造“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城镇生态、自然生态之城。
以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质量强市工作。突出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不断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力度,把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作为重点监管产品,把“菜篮子”工程、集贸市场、住宅工程等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把农村、城乡接合部等作为重点监管区域。突出关键环节安全监管。把质量强市建设措施落实到制造、销售、消费等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将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各个环节尽可能地纳入监管范围,实现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对于产品生产、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要通过严格实施风险管理,健全日常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止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夯实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从源头抓质量、质量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原则,把质量安全工作融入基层。要强化各部门的工作衔接,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的沟通与协调配合,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良性互动的格局,建立健全大质量工作机制,推进质量发展。
远景谋划全面提升
贵阳市质量强市办公室主任、质监局局长解克俭表示,按照贵阳市政府相关要求,通过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强化三大机制、实施四大战略、全面提升五大质量。
强化三大机制为: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各界的作用,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按照“政府负总体责任、企业负主体责任、部门负监管责任”的原则,实施质量安全综合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行业自律,强化政府监管,提振消费信心;建立健全技术保障机制,力争到2015年,重点打造4~6个县级技术机构,围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成长型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配合做好国检中心建设和市、县级技术机构建设,为全市产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实施四大战略即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名牌发展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到2015年,力争1~2个工业园区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4个工业园区争创全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地域驰名商标15个以上,省级名牌130个以上,著名商标200个以上,市级名牌200个以上。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数量达到29个以上,培育和建设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5个以上,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率达到90%以上。国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8家和100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5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到30%以上。
提升五大质量:一是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2%以上;食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药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9%。二是大力提升工程质量。力争到2015年,大中型工程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达到98%以上。三是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力争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高于《质量发展纲要》所定的80%、75%指标。四是大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力争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五是大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力争到2015年,保持和优化三二一产业格局,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7%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品牌经济贡献率达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