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法介入、服务合作中心发展方面,新疆伊犁检验检疫局局长赛铁尔汗用了“伴随”这个词。他说,伴随就是贴上去服务,就是甘当配角;主动适应对方,在运行中发现问题、解决困难,同合作中心一起成长。合作中心封关运营一年多来,检验检疫部门以伴随的姿态适应了工作,推动了发展,赢得了认可。
特殊区域特别管
合作中心不同于我国现有的六类特殊监管区域,而是一个跨境特殊经贸区,其检验检疫工作是一个新课题。根据中哈双方有关政府间协定和检验检疫法律法规,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检验检疫局(简称“合作中心局”)以服务合作中心建设大局为中心,创新采用了高效灵活的检验监管模式。
在建设初期,该局两次邀请全国发达地区特殊监管区域的专家前来调研。国家质检总局也召集专家起草了相关监管办法。新疆检验检疫局通关业务、动检、植检、食品等业务处室积极研究如何提升配套服务质量。经过调研,确定实施以“卡口管理”和市场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即前移检验检疫工作,将“一关两检”等进出境查验机构退至合作中心入口处,进行“二线”管理;针对进口食品,对收发货人双方进行备案,确保在国家优惠政策范围内“每人每日一次可携带8000元人民币的免税物品”。
夜以继日保建设
2012年4月18日,合作中心正式封关运行。
“合作中心是边建设边运行的,大量施工人员及车辆昼夜出入,连续作战,所以联检单位也得夜以继日地配合查验。”合作中心局副局长徐兵说。
合作中心运行后的40天时间里,大量施工人员及建设物资、施工机械要进入区内,货检及旅检通道均实施24小时工作制。只有9名工作人员的合作中心局,只好实行24小时工作制。
“那时候上班上傻了,有时反应特别迟钝。”徐兵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夜里12点,其他同志则是隔一天上一个24小时的班。在伊犁检验检疫局和霍尔果斯检验检疫局的支持下,加上合作中心局三局的同志们连续40天,共累计连续加班524人次标准工作日。徐兵说,大家那时候全是红眼和铁青色的脸,但仍是一丝不苟地工作着。
“三家一杆”放行快
合作中心内有我国西北最大的陆路入出境联检通道,启用6条中客、货车入出通道;旅客候检大厅拥有入出境通道20条,日验放入出境人员达2万人次。
如此大的客货流量,行政执法如何做到“无障碍”介入?检验检疫部门能否做好“伴随”服务?中方区域检验检疫、海关、边检3家共管的局面下怎样实现快速通关?
通道闸口建设初期,海关要履行货物查验最终放行权,边检要履行司乘人员查验的最终放行权。两个部门因为都要求建立各自的闸口验放系统,一时相持不下。检验检疫部门因势利导,首次提出了“三家一杆”的闸口验放管理模式,得到了地方政府、合作中心的认可,最终被其他联检单位接受。
“现在,通道闸口处建设有‘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只有当检验检疫、海关、边检3家单位都完成查验工作,并输入电子放行指令后,进出区闸口横杆才会自动打开,放行车辆。”徐兵介绍,“电子验放系统不仅具有出入境客货车记录、查询、统计功能,还能对车道和司机进行视频监控和体温监测。事实说明,这种查验模式下交通工具通关时间明显优于传统公路口岸。”
从正式封关运行到2013年9月底,合作中心局共检疫查验出入区人员51万人次,出入区交通工具5.63万车次,出口货物322吨,进口食品42吨。
现在,合作中心实行365天24小时工作制,合作中心局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没有出现因检验检疫自身因素影响人员、物资出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