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中国正在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让所有老年人得了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老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要让生病老人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疗,离不开计量技术的基础保障。可以说,老有所医,计量须先行。
老人生病到医院,免不了做各种检查和治疗。不管是简单的利用血压计、体温计对老人血压、体温进行测量,还是利用复杂的X射线仪、CT扫描机、彩色B超诊断仪、磁共振成像系统对老人组织各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都需要仪器设备提供准确可靠的参数,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这一切都离不开医学诊疗设备完善的计量标准和量值溯源体系。
以肿瘤放疗治疗中的常用设备医用加速器为例。放疗剂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病人健康:放疗剂量小了,达不到治疗效果;放射剂量大了,会伤害正常组织。因此,精准的计量是医用加速器正常工作的保证。
另外,医学计量也是对医学检验检查信息互认需求的支撑。试想,老人本来就岁数大、体质差、腿脚不灵便,如果之前在一家医院做的检查结果拿到另一家医院时却无法得到互认,被要求重新再做一遍检查,那老人的身体恐怕根本吃不消。实现不同医院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也必须依靠计量的支撑,统一量值、统一溯源,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才能得到保证,才有可能实现互认。
虽然这里提到的各项医疗检测设备并不专门针对老人,但因为老人各种机能开始减退,抵抗疾病的能力开始减弱,各种疾病开始增多,因此,老人是这些设备的主要使用人群。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道:“要加强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护理、卫生保健、健康监测等服务。”不管是综合性大医院,还是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所,检查和治疗设备的计量准确可靠,是老人们享受有保障医疗服务的重要前提。
让老人足不出户、在家里就能随时自测血压、血糖等身体状况,这大大免去了老人坐车排队、一路奔波的辛苦。于是,各种操作简单方便的血压计、血糖仪成了儿女为老人们挑选节日礼物的首选。但是,这些买回家的“健康助手”真的就能让老人们高枕无忧地使用了吗?
以老人在家常用的血压计为例,不管是水银血压计还是电子血压计都属于计量器具,其计量性能具有随时间而漂移的特性,因此需要每年进行一次检测,否则就可能出现测量不准的情况。
再看看血糖仪。便携式血糖仪具有快速、简单、取样量少等优势,被很多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增高的候补者用于家庭自我监测血糖数据。但事实上,大量患者的家用血糖仪基本没有进行过任何定期校准。
还有帮助听力障碍的老年人士挖掘和补偿尚存听力的助听器同样也离不开计量。助听器的饱和声压级、满档声增益、总谐波失真、等效输入噪声级等指标都是评价助听器质量优劣的核心指标,而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就涉及到复杂的听力计量。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要让老人享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计量必须先行。
首先要在开展医学诊疗设备计量标准及溯源体系研究上先行,建立完善健全的计量体系,让每一台、每一件为老人服务的仪器设备都能实现准确可靠的测量。计量研究人员要积极研究计量标准装置,建立医学治疗、诊断和监护设备领域急需解决的计量参数的量值溯源与传递系统;同时,积极制修订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校准规范、型式评价大纲和国家标准,为医疗行业监管提供技术和法规依据。
其次要计量宣传先行。如前所说,很多老年人对血压计、血糖仪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经过专业计量人员的计量校准一事根本不知情。有的血压计使用十几年也从未“体检”过,用这样的仪器怎能保证老有所医目标的实现?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宣传不到位。虽然现在各地计量部门利用3.15、世界计量日、质量月、重阳节等特殊日子为老人们提供血压计等设备的免费检测,有的还到养老院提供上门服务,但这种服务、宣传往往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如何将这种服务常态化,让老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找到专业人士帮助自己检测、修理血压计,这是计量部门需要积极努力的。另外,针对老年人的计量宣传方式也应更加适合老年人的特点,除了集中宣传,平时还应该多利用社区宣传栏、大众媒体等方式,多渠道地扩大老人对这些计量知识的知晓度。
再次是技术创新先行。如果一台血压计、血糖仪本身就具备了自动校准的功能,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老人们就可以自己在家完成仪器的校准。这需要相关企业的研发人员真正从为老人服务、方便老人的角度进行更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