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重庆检验检疫局: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确保安全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完善制度体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重视法规学习。卫生检疫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是开展工作的法律和技术依据,保证着工作是否能规范、有效的开展。2009年以来,该局陆续对卫生检疫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资料进行汇编,截至2012年7月,汇编文本达12册,内容涉及疾病检测、卫生监督、检疫查验、卫生处理、突发应急、口岸反恐、监管考核等7大类,全面覆盖所有业务范围。

  改进体系管理。该局将重庆口岸卫生检疫工作全面纳入其全局建立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全局检验检疫执法单位和部门一套体系,局属事业单位建立分体系,形成一体化运做和管理。同时将卫生检疫工作执行情况纳入绩效管理,结合总局要求梳理和确定了28个卫生检疫相关绩效指标,加强管理、提高执行力。采取先进的管理方式,对重点工作进行管控。将体检服务、预防接种、实验室检测的全过程纳入电子网络化管理,不断促进卫生处理、传染病监测工作的质量安全水平。

  注重监督检查。积极创新模式、突出重点、加强内部督促检查。首先是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口岸查验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规范出入境卫生检疫查验过程。其次是根据体系文件和绩效考核的要求,分析卫生检疫工作难点和重点,针对性地组织现场监督检查,不断提升工作执行力。第三是通过定期内部通报,将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交流和展示,激发各部门抓好卫生检疫工作的热情。第四是积极组织迎接总局各类专项监督检查工作,促进专项工作上水平。各种形式的督促检查,与工作组织一脉相承,促进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

  改进基础设施,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改进基础建设。随着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行、西永综合保税区的不断建设,重庆地区出入境特殊监管区域、检验检疫监管场所已达10个,其数量仍在增加;为夯实口岸卫生检疫的基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重庆检验检疫局将卫生检疫基础条件纳入特殊监管区域建设验收管理办法之中。对新、扩建的口岸或监管点,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和配置。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对口岸检验检疫设施进行改造,通过政府口岸办和相关单位的协调,在航空口岸建立了独立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临时隔离室和现场检测室;在寸滩港港区设立了车辆和集装箱消毒通道、独立药械库房,极大改善了老口岸的硬件条件。

  争取设备配置。重庆检验检疫局党组高度重视设备的投入,确定了“确保功能不缺项,首先保障一类重点口岸”的思路。近年来先后投入自筹经费以及总局专项经费600余万元用于口岸卫生检疫相关设备器材配置。陆续增添了防护装备、采样转运设备、监测检测设备等共五大类近百余种设备物资,为重点口岸开展包括核生化因子监测在内的卫生检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条件。该局将保健中心及卫生处理单位均作为卫生检疫的技术支撑单位,通过多渠道陆续加大设备投入。随着设备物资的逐步到位,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完善技术支撑。该局进一步强化了保健中心作为卫生检疫技术支撑核心的地位。该中心成立口岸工作部,重点有针对性的为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强化队伍培训,提高应知应会能力

  规范机构设置。重庆地区的口岸业务量小,但空、河、铁、邮门类较全。近几年,随着重庆对外开放的深入,截至2012年底,重庆有一类口岸2个、其他口岸和监管点8个。重庆检验检疫局分别设立了4个分支局、5个办事处,履行口岸检验检疫职责,在一类口岸设置卫生检疫或卫生监督科、在其他口岸机构中设置履行卫生检疫职责的内设部门。

  增加人员配备。不断强化卫生检疫专业人员的配置。近3年来先后为保健中心、机场检验检疫局等单位补充专业人员10名,相关工作人员20余名。随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不断完善,尽管总体上卫生检疫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但机场和寸滩港两个一类口岸的卫检人员配备基本满足当前需求。

  狠抓专业培训。工作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事关检疫把关的效能,该局通过采取培训、演练、比武等多种形式提升队伍的专业素质。通过初任培训、执法证培训、卫生检疫业务培训,结合综合行政管理体系“一图两表”来确定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不断强化总局、直属局、口岸机构三级培训机制、不断完善“走出去、请进来”的基层培训思路,加强与地方卫生系统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培训,极大提升了工作人员“应知应会”的能力。

  健全联合机制,提高联防联控能力

  该局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实际效果为导向,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以联合发文、会议纪要、地方相关应急预案等形式明确与地方联系合作相关事宜,相关文本达18份。与卫生、环保、外事、反恐怖协调、医疗机构、教育等单位和部门保持顺畅的沟通合作关系,建立起了多层面、多渠道配合协作、有效运行的重庆口岸卫生检疫联防联控网,有效并成功应对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疫情的考验。各口岸派驻机构,除按照局市级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运行之外,加强了与海关、边检等联检单位,机场集团、港口等口岸业务运营单位等地方有关单位,加强了密切联系,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了紧密合作。

  严把关优服务,提高助推发展能力

  强化执法监管。加大出入境检疫查验和传染病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害因子监测机制,细化放射性超标后续处置程序。全力推进航空配餐全监管、口岸食品卫生监督全覆盖、食品卫生快速监测全项目实施、公共场所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全监测等五个全监管,提升口岸卫生监督效率。积极参与《重庆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并以该办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在重庆市口岸办的协调下,经重庆市政府正式确认和明确了重庆检验检疫局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开展卫生监督管理的范围,实现检验检疫对机场红线范围内卫生监督的全覆盖。优化重庆口岸医学媒介调查监测总体方案,自2010年起新一轮媒介监测工作全面铺开,截止到目前,在机场、寸滩、涪陵、万州4个口岸点获得蝇类标本28515只(已鉴定19730具),共5科49属148种;蜚蠊标本652只(成虫151具),共2科2属4种;鼠形动物51只,分别属于6个鼠种。216只(匹)体外寄生虫,包括蚤,螨,虱和蜱等,口岸基础信息的掌握为实现口岸卫生控制能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1年来,检疫查验截获有传染病症状67人次,其中1人感染登革热、1人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发现并处置输入性间日疟、恶性疟病例各1例;从入境交通工具集装箱截获病媒生物15批次、700余只,其中首次截获亚历山大屋顶鼠和印鼠客蚤;检出入境旅客放射性超标2次、入境集装箱放射性超预警值1次,从入境集装箱截获有毒磷化铝残渣1批次;在口岸食品卫生监督中,查获并立案查处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2起,处罚金额达4万元。通过严格的执法、准确的检测、迅速的处置,切实保障了重庆口岸的安全、维护了重庆人民的健康。

  开展优质服务。进一步扩大卫生检疫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深挖技术潜力、开拓社会服务。该局保健中心先后取得地方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机构、驾驶员体检定点机构等资质,在积极服务劳务人员的基础上,为监管区域等集中团体提供健康体检等相关服务;卫生处理公司取得地方四害防治机构资质,成为地方有害生物防治协会理事单位,积极为社会单位提供有害生物防治、烟叶熏蒸、面粉罐熏蒸等服务。近年来,重庆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为把好国门,展示形象。

  重庆检验检疫局历来高度重视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特别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颁布实施后,按照总局对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加快了卫生检疫发展的步伐。目前已形成局党组高度重视、分管局长主抓、卫检处管理、口岸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执行、有关部门支持,在综合行政体系框架下有序运行的良好局面。该局清醒地认识到,内陆口岸的核心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需要坚持的任务,随着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断深入,将继续以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为重点,真抓实干、迎难而上,通过强化基础、优化管理、突出重点,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工作执行力、增强对外联络协调、提高科研技术水平等方面有突破,有新作为,确保一方平安,推动重庆卫生检疫事业再上台阶。

  成功紧急处理飞机鼠患

  2007年1月28日,重庆检验检疫局机场办工作人员接到某航空公司报告某航班上发现鼠患。老鼠作为四害之首,危害极大,由于其可能携带有诸多病菌,极易造成传染病流行。此外,一旦出现在航空器上,还可能咬噬各种线路,造成机毁人亡等严重的飞行事故。

  接报后重庆检验检疫局立即召开了紧急协调会,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相关技术人员充分研究并征求专家、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厂商的意见,最终制定了先以毒饵法调查鼠情、后使用硫酰氟进行全舱熏蒸除鼠的方案。

  29日晚18:00至31日14:30,在总共约45小时内按照计划实施。散气完毕后对机舱进行清理和检视,在前货舱的左前壁舱的夹层中发现一只已经死亡僵硬的鼠。死鼠经重庆检验检疫局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中心实验室鉴定为雄性小家鼠。经技术专家综合分析投药剂量、密闭时间、对照动物死亡时间、药物残留检测是否达到标准和要求等情况,现场宣布除鼠达到效果。第二天,飞机重新执飞航线,后续追踪一切正常。

  这次飞机灭鼠,特别是使用熏蒸剂对航空器进行灭鼠,是全国首例成功的案例。由于飞机是一个电子设备多、精密仪器多、结构复杂的大型航空器,其内部管道多且隐蔽、灭鼠效果不易控制、熏蒸处理后残留安全要求很高、实施熏蒸技术难度大、风险很高的工作。这次飞机灭鼠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检验检疫在口岸卫生检验检疫工作中的能力和作用,展示了检验检疫在医学媒介生物控制和处理工作中的雄厚实力,牢固树立了检验检疫在口岸的形象。

  成功拦截重庆首例入境甲型H1N1流感病例

  2009年6月17日下午,高温一如既往笼罩着重庆。15:43分,从香港飞抵重庆的入境航班KA840到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照往常一样做着飞机到达前的准备,而与一个多月前不同的是,登机检疫岗的工作人员此时已经全副武装——N95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水靴,以及连体防护衣,外加一把手持式红外测温仪。因为此时全球正被一场罕见的疫情——甲型H1N1流感所肆虐,因此做好入境口岸的卫生检疫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冒着近50摄氏度的地表高温,检疫人员穿过隔离区通道,跨进炽热的停机坪,然后登机测人员体温、未发现异常人员、做记录、向地面报告、放行……旅客们陆续的走下飞机,进入检疫通道,排队依次进行二次测温,一切井然有序而又如此的正常,直到通道上红外测温仪报警声剧烈响起的那一刻。“叮咚叮咚…”,测温仪图像定格在一名背包的年轻小伙额头上——“37.3℃”。 检验检疫人员即刻将其引入医学检查室实施了医学询问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腋下测温,达到38℃ 。该名旅客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读书,经由香港转机来重庆。鉴于此旅客系留学生,来自甲流频发的澳大利亚,又有明确的感冒症状,检疫人员对此高度重视,结合相关检查初步判断为甲流疑似病例,并立即启动口岸甲流防控预案,与渝北区疾控中心联系,同时通知机场用救护车将该乘客转运至渝北区人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并陪同该疑似病患乘坐救护车直达指定医院。同时,检验检疫人员对该航空器、运送车辆、廊桥、通道、乘客行李等进行了消毒。

  次日早晨5时,重庆检验检疫局接到市疾控中心电话告知此疑似病例检测结果为阳性,为重庆市首例输入性甲流病患。随后工作人员赶赴渝北区卫生局进行信息表的交接工作,以便尽早告知该航班的68名乘客有关注意事项。随后重庆市卫生疾控部门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了隔离观察。

  该例病例是重庆首例确诊甲流病例,也是重庆所有确诊病例中唯一一例从重庆口岸入境的案例。由于重庆检验检疫局口岸检疫人员敏感性高,采取措施得当,与相关部门配合良好,在发现、确诊重庆首例甲流感病例的全过程中,没有造成病原的任何污染扩大,确保了口岸安全。

作者:石洁 冯翔宇 邓力菡 来源:中国质检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