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穴市市长 郝胜勇
湖北省武穴市素有“三省七县通衢”、“鄂东门户”之美誉,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对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全局谋划至关重要。近年来,武穴市坚持把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引擎,推进了经济新发展、促进了转型新跨越、创造了竞争新优势。
战略推动
首先是政府主导。质量是竞争之诀,是转变之要,是幸福之根。抓好质量工作,必须依靠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来保证。2003年,我们抢抓质量兴市试点县市的契机,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每年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和各种形式专题会议,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成立了市长挂帅的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出台了《质量兴市实施计划》等系列文件,落实了年度质量安全目标任务,纳入了政府工作目标考核,构建了市政府、镇处、部门“三级联动、三力合一”的工作格局,提升了全市质量工作水平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
其次,部门主抓。市政府坚持在细化落实上下功夫,确定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工作的牵头单位。每月由分管市长主持召开一次质量工作例会,及时研究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促进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强合作,形成紧密衔接、协调配合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和工作合力。每年卓有成效地开展农资、建材、食品等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整治,以高压的质量违法打击态势净化经济发展环境。
再次是企业主体。企业是地方经济的基本元素,质量强企是建设质量兴市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通过搭建政策奖励平台等举措,使其发挥在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提升质量和保障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全市12个镇处、3大工业园区和160家企业开展了质量兴镇、质量兴园和质量兴企活动。
要素带动
坚持名牌示范引领。我们将品牌战略作为提升产品和产业质量的有效载体,以品牌带动质量提升。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和“争创一个精品名牌,带活一家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培植一批区域品牌”的总体思路,把自主创新与品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形成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发展格局。市级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对品牌创建工作进行奖励,6年累计兑现奖励资金600多万元,品牌经济贡献率达43.7%。
坚持技术标准先行。坚持把标准化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组织质监、环保、农业等部门联合制定全市标准化发展规划,健全完善了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定修订快速应急机制。全市工业企业标准覆盖率达98.9%,6个产品获得了采标标志证书,8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60家企业通过了强制产品质量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和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成功实施了“双低油菜”、“三元猪”两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双低油菜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被列入全省唯一的绿色食品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基地。
坚持质量安全奠基。“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我们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的理念,全面推进辖区打假责任制和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在全市形成质量安全监管的强大合力。重点加强乡镇、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以监管执法人员为骨干、协管员(信息员)为节点、广大群众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质量安全监控网络;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机制,运用分类监管、日常巡查、监督抽查等方式,加强对重点产品的质量风险监控。以食品、医疗卫生、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制度,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环境污染突发事故,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创新驱动
注重整合检验检测资源。我们将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地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研究解决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工作中立项、资金筹措、建设用地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坚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方向,积极稳妥推进质量检验机构资源整合。整合的公共检测机构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相关职能与业务范围不变、经常性财政经费拨付渠道不变,纳入县级公共财政预算计划的公共检测项目的新增固定资产投入,统一归口质检中心协调、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技术、设备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多头管理、恶性竞争。
注重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坚持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提升,推动工业经济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全市18家规模企业与26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申报高新技术产品32个,20家企业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在全国得到示范和推广。
注重创新质量管理机制。我们建立了900份企业质量档案,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情况,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加大对制假售假和不合格企业的舆论监督、曝光力度。有效发挥有关社会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诚信武穴建设。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大质量违法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