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宜家(IKEA)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从来没有系统地表述过他的质量观,但从某种角度说,他对“质量”一词的理解或许比朱兰、戴明、克劳士比这些质量大师还要深刻——如果说质量大师们关注的是“绝对质量”及其实现途径,那么坎普拉德关注的则是“相对质量”及其最佳状态。前者多从生产者角度考虑成本与品质的关系,而后者却兼顾生产者与消费者(宜家没有中间商环节),并主要通过消费者确定成本与品质的关系。
一旦企业接受了质量大师们的观念,多会走“优质优价”的产品路线,即突出产品品质,并以价格予以强调;而坎普拉德的宜家却始终坚持“优质低价”,即首先强调低价,再通过并不差的产品质量突出其低价。消费者最普遍的心理并非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而是花不太多的钱买到让别人觉得档次很高的东西。而宜家的“相对质量”观恰恰迎合了这种心理,其“优质低价”策略既保持了产品的价格不至于太高,又不让消费者觉得它的商品是便宜货。
然而,在优质和低价之间寻找到一个最合理的坐标支撑,使价格和质量同时趋于高和低的临界状态,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坎普拉德能够完成这样的事情,他有什么秘诀吗?
宜家的价格机制是“先设计价格,再做产品”。这既是其“相对质量”观的核心,也是其实现“优质低价”策略的前提。宜家在参照了所有宜家商店的销售记录,以及同类竞争产品的状况后,按“价格矩阵”设计产品,并且保证这个产品的价格是最有利于销售的,比如低于市价20% 。进入产品研发阶段,宜家又以独特的“模块”设计为导向,把低成本与高效率结为一体,其设计理念是“同样价格的产品设计成本最低”。设计定稿之后,宜家的采购员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具有最合适的原材料的供应商。
最后的难题是,产品生产完毕后,如何降低运输费用。宜家的模块设计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自1956年起,宜家开始推行“平板包装”,把所有的产品都做成顾客可以方便安装的零部件,这大大的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和难度并提高了运输的效率。并且在后续的卖场展示中,也节省了大量的空间,同时通过顾客的自助购买和运输以及自行安装,宜家价值流程各环节的水分也降低到了极致。
从产品构思、设计、生产到运输和营销的全过程看,宜家无时不在想着“成本”二字,而降低成本似乎成了其赢得市场的不二法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宜家忘记了质量。在宜家看来,纯粹的质量是不存在的,忽视质量讲成本与忽视成本讲质量同样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