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执法——服务CCC产品贸易便利化进程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英文简称“CCC”),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没有获得指定机构的认证证书,没有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进口、不得出厂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
无信人危,有信通达。加入WTO以来,随着国内生产消费水平的提高,上海口岸进口CCC产品的数量逐年增长。从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进口CCC产品批次从1.2万多批增长到8.2万多批,增幅高达7倍;金额从5亿美元增长到267亿美元,增幅超过50倍。
面对大量涌入的CCC产品,原先由人工审核、批批验证、后续监督的一般货物入境验证通关模式已显得捉襟见肘。为解决这一矛盾,上海检验检疫局开创了“一线执法、后台监督、信息反馈、监督整改”的全过程执法模式,为上海口岸CCC产品进口贸易保驾护航。
2003年以来,上海检验检疫局在系统内率先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了强制性产品认证风险布控网络,实现了“日常监管+风险布控+专项监督抽查”的分类层次化监管,将汽车零部件、灯具、玩具、家装产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纳入上海口岸重点监督抽查范围,保障敏感产品的质量安全。十年间,上海口岸累计进口CCC产品45万批次,涉及金额1134亿美元,其中不合格873批次,涉及金额5157万美元。上海检验检疫局共将涉嫌违规的193份CCC证书通报认证机构,责令退运或销毁CCC产品221批次,保障了国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CCC产品口岸贸易的稳定有序。
作为全国第一批全过程认证执法监管试点单位,上海检验检疫局一直致力于利用电子政务提升工作效率,以快速、合理、规范的信息化系统,将货物报检、现场核查、不合格反馈、风险预警等工作环节紧密链接,提高执法效率。2005年,该局率先在业务主干系统中加入入境验证功能模块,使CCC入境验证商品通关效率得到革命性的飞跃。目前,该局已全面实现入境验证工作电子化。
2009年,上海检验检疫局首创“辖区受理、一次审批、多次放行、抽查监管”的免办CCC产品监管新模式。采用“政府推荐、风险评估、分类管理、后续监管”诚信评价,将执法监管行为与进口企业质量责任、地方政府监督职责有效结合在一起,简化诚信企业的CCC免办审批流程。3年间,共有27家诚信度好的企业获得了免办诚信企业资格,降低了产品进口成本。自2011年11月以来,上海地区已有货值5.3亿美元的进口产品享受了优惠政策。以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为例,自2011年获得免办资格后,该公司已进口免办CCC认证样机150多批共839台,总价值约45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张一均表示,在免办诚信企业政策扶持下,新产品生产导入周期直接缩短两天以上,直接进口费用每批降低800元以上,累计缩短作业周期超过300多天,直接获利超过30万元。
为增强国内民众对入境CCC产品的质量信任,推动国外企业对CCC认证结果的承认与信赖,上海检验检疫局借助网络、媒体、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利用世界认可日、实验室开放日等大型活动,及时公开CCC入境验证事务信息,主动推介认证认可工作,为上海口岸CCC产品的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诚信利企——助推企业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认证认可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引领企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认证认可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一直是摆在上海检验检疫人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国玩具制造业飞速发展,年产值达1000多亿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和出口国。随着国际市场对玩具质量要求的日趋严格,我国出口玩具遭退运和索赔的情况时有发生,国内玩具行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多年的实践中,上海检验检疫局摸索出一套利用认证认可手段帮扶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突破技术瓶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有效办法,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实施出口玩具注册登记制度。
玩具注册登记制度是一种出口的准入许可制度,规定不予受理未经检验检疫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出口报检,有效把住了出口玩具的风险关口。在玩具企业注册过程中,上海检验检疫局要求企业建立以ISO9001标准为基础、符合注册登记审核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玩具生产过程的关键工序进行有效监控。通过定期监督检查和管理培训,向中小型玩具企业互通国际玩具市场动态,解答国外玩具技术性贸易措施,剖析典型案例,讲解玩具安全标准。依据国外准入条件优化注册登记要求,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上海地区玩具企业在生产、检测、认证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甚至消除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国内玩具生产销售的影响,有助于扩大企业产品的出口范围。
2003年以来,上海检验检疫局将实施注册登记的4大类玩具扩展到11大类,累计为300余家玩具企业实施登记,覆盖了14周岁以下所有儿童玩具。期间,上海地区玩具企业顺利完成了技术转型和产品升级。据统计,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绒玩具的出口比例逐年下降,已从十年前的62%下降到目前的36%。2007年,该局对获证企业进行了全面清查,集中暂停了14家企业的出口资质,避免了问题企业遭受国外退运和索赔。目前,上海市获出口注册登记的玩具企业共有90余家,每年玩具的出口金额稳定在3亿美元左右,未发生重大的退货和理赔事件,“上海制造”在国际玩具市场声名鹊起。
守信益民——狠抓进出口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2012年,为配合有机产品认证新规,在入境有机产品验证过程中,上海检验检疫局增加了销售证和有机码查验,共截获未获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但在产品包装和标签中标注“有机”或“ORGANIC”的进口商品126批,共计59.49吨、货值21.52万美元,均按要求做标签整改或销毁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有机食品进境的无序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内食品、农副产品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食品企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此同时,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健康发展的民族品牌食品企业国际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新情况,特别是新准入机制的出现,上海检验检疫局不断改进出口食品企业备案管理要求,结合“HACCP能力提升计划”和出口备案采信第三方认证结果试点,积极开展《出口食品备案模式研究》《中小食品企业HACCP应用研究》《中小食品企业HACCP体系实施指南》等课题,有效促进国际标准转化进程,编写了应对美国《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等国外食品技术性贸易措施辅导教材4份,拍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技术审核现场检查视频教材,切实帮助出口食品企业树立预防为主、系统管理的理念,服务企业建立适合国情并具有国际通用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十年间,上海检验检疫局共为481家企业完成出口食品备案。目前,上海地区共有出口食品备案企业229家,其中对外注册企业35家,注册地涵盖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韩国、巴西、南非、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以肠衣产品为例,十年间,上海地区肠衣出口额从8736万美元增长到近1.5亿美元,增幅达69.46%。
2008年2月,日本“毒饺子”事件发生之后,上海检验检疫局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指导辖区内所有企业建立针对非常规风险和蓄意污染的食品防护计划,并对上海地区76家输日食品企业进行核查。确认质量安全后,又帮助指导上海日冷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了日本日生协的检查,有力保障了上海产饺子的对日出口。
2012年初,上海检验检疫局与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沪签署了共同推进食品产业国际化合作的框架协议。这是检企双方强强联手、构筑食品领域合作新机制的首次探索,也是双方在向消费者、企业、社会公众、各级政府和世界传递信任,拓展认证认可服务功能、助推创新发展上的有益尝试。根据新达成的合作协议,双方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管理体系认证、食品企业注册备案、食品安全人员培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检测技术与标准和检测资源共享等6个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上海检验检疫局将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功能,运用与国际组织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之间密切交流的优势,优先为光明集团提供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方面的咨询、培训和合作研究等支持,助力企业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管理的应用和认证,建立顺应国际潮流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认证认可管理体系,提升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指数,生产和出口更加安全优质的食品。
立信兴国——提升认证行业公信力
信达于诚,方能谐民。立信于民,民心向之。
认证认可是建立在社会诚信基础之上的第三方评价制度。认证机构是指依法经批准设立,独立从事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符合标准、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并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机构。作为维护国际贸易进出口双方权益的认证机构而言,提供公正、公平的认证服务是外贸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认证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认证机构数量还是颁证数量均居世界前例,认证大国的地位已经形成。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法治基础薄弱、道德诚信缺失现象较为突出,认证行业面临较大信誉风险,特别是由于个别认证机构和一些获证企业的失信行为,使国内外社会民众对中国制造、中国认证产品的信心大打折扣。
对此,上海检验检疫局将促进认证有效性、提升认证行业公信力作为监管认证机构的重点,着力构筑认证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培育了一批讲诚信、重质量、能力强、服务优的国内外知名认证企业。
一方面,该局统筹谋划,将行政执法的重点放在基层,在12个分支机构设立对口部门,组建了一支百人以上的认证执法队伍,将认证机构专项检查过渡到日常监管,将抽样监管过渡到网格化监管,将检查认证实施过程过渡到认证有效性考核,将被动接受投诉和转交案件过渡到主动出击、有效预防。
另一方面,该局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大力践行“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认证企业管理模式,举办“世界认可日”主题活动、认证机构座谈研讨会等活动,聘用认证行业公信力特约督察员,倡导认证机构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促进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方联动等,督促认证从业机构加强诚信建设,向社会民众展示认证机构的认证有效性,宣传有效认证认可对上海地区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为认证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今年,上海检验检疫局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科学合理的认证行业社会公信力满意度评价体系,公布了2012年上海地区认证机构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有力推动了认证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加强诚信建设,促进了认证认可新兴服务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了认证行业对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目前,上海市共有25家认证机构,占全国认证机构的14.45%,其中外资认证机构20家,占全国外资认证机构的52.63%。此外,有23家认证机构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10家认证机构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全国境外认证机构常驻国内代表机构有9家入驻上海,占全国的69%。另外,上海市还有41家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
据统计,目前上海地区认证机构的营业额已超过18.5亿元,利润总额达4.3亿元,纳税总额超过1.2亿元。同时,上海地区认证市场的繁荣与稳定,还保障了上海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帮助上海市源源不断吸引着优质的国外客户,并为国内制造企业带来大量的采购订单。据不完全统计,因认证市场繁荣带来的上海口岸进出口贸易已超百亿元。
传信天下——促进实验室结果国际互认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调研时强调:“认可已经成为连接世界的通用技术语言和重要桥梁纽带。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国际互认,‘中国制造’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风行全球。过去如此,将来更是如此。”
当前,官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相互承认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问题。
由独立的技术权威机构按严格程序作出的评价结论具有无可争辩的可信任性,对贸易双方而言,利用这种评价结果带来的方便、效能也是不言而喻的。对出口商来说,权威的官方实验室测试结果大大有利于提高信誉、获得客户认同、开拓与占领市场。然而由于国内外认证制度和测试标准的不同,为打进各国市场,国内出口企业需要反复申请检验、测试和认证,其人力物力的消耗及费用的增加是可想而知的。某些国家人为设置互认障碍,制造贸易非关税壁垒,限制我国商品或服务进入,阻碍了我国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研精覃思,只争朝夕。上海检验检疫局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国际合作与互认,积极与国际组织及国际同行开展检测交流与合作,并将能力验证和国外实验室的能力比对作为提高自身检测能力、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上海企业出口的有效措施。10年间,该局实验室参加了400余项国外权威检测机构如英国政府化学家实验室(LGC)、国际毛纺织实验室协会(INTERWOOLLAB)、美国病理家协会(CAP)等组织的能力验证项目,极大提高了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国际认可度。
以该局机电中心实验室为例,2001年,该中心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授权认可的CBTL资质,2012年成为美国能源之星EPA认可实验室。10年间,经该中心检测合格出口的小家电、电动工具、信息、器具开关类产品批次逐年提高,一跃成为世界各大经销商手中的香馍馍,并辐射带动上海口岸同类产品出口增长45.7亿美元。
回首10年路,绿荫日渐浓。在助推世界贸易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认证认可以诚信为基,共筑质量之盾,取得了自身发展和促进外贸的双丰收。展望未来,豪情满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诚信中国”和“质量中国”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在管理、服务、安全、质量、环保方面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更加凸显,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里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