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记者和重庆市大渡口茄子溪小学的学生们一起上了一堂特殊的“质量课”,课堂就设在在重庆华生园食品有限公司。
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开始,记者和孩子们一起发出了惊叹,“这是食品厂还是公园啊?”一眼望去,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城堡似的建筑坐落其中,很难想象这里竟是一个现代食品加工企业。
进入“课堂”内部,大家更是大开眼界。参观的糕点加工车间采用半透明化设计,所有的加工车间都用玻璃窗将内部与外界隔开,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所有的加工流程。“我们能进去看看吗?”面对孩子们的疑问,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真正想要进入车间,需要通过很严格的消毒净化过程。在进入车间前,必须换上消毒服,佩戴消毒帽和口罩,然后将双手彻底洗净后带上消毒手套,最后再进入风淋间,进行最后一次的全身消毒。漏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被禁止入内。
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为什么只听到机械的运转声,却听不到人说话呢?技术人员给出了答案:为了避免将细菌带入食物中,操作工人即使佩戴了口罩也是禁止相互交谈的。糕点制作完毕后,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在不同批次的糕点中随机抽取样本送到公司的质检室和化验室进行检验,以保证每一块出厂的糕点都拥有良好的品质。
一位随行的老师告诉记者,把课堂搬进企业,以现场参观、图文讲解、动手实践、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们讲解具体的产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检验检测过程,学生们不仅觉得生动有趣,也能亲身体会到质量的含义和辛勤劳动的快乐。
“质量问题不仅关乎一个产品或一家企业,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更多社会体系的参与。”采访结束时,大渡口区质监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鼓励和支持企业抓好质量,建设实践基地,一方面能够让更多学生从小了解食品制作过程和食品生产链条,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更好地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各界参与的大质量体系,这也是建设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