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质量是经济发展立足点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 李本军

  十八大报告中9次提到“质量”,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献中8次使用“质量”概念,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14次使用“质量”概念,3个重要文献中,累积使用“质量概念”31处。31处“质量”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个方面,充分阐述了方方面面都与质量有关、全社会都要抓质量的道理,质量对于国家竞争力、国家发展动力、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质量为什么应成为“立足点”和“中心”的深刻原因。

  十八大报告、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使用的“质量”概念研究。

  “质量”是汉语中一个重要词汇,有着多重定义,3个文献31次出现的“质量”,其内涵有深有浅,其外延有大有小,需要具体分析。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处“质量”的内涵,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含义:产品质量。中央在这里使用“质量”概念就是要求把工业产品、出口产品、文化产品、农产品质量搞好,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适用性和对客户要求的满足程度。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等,此处“质量”的内涵,则是“质量”作为一个普通名词的基本词义:事物、工作的优劣程度。中央在这里使用“质量”概念,就是要求在城镇化工作、教育工作、就业工作、环境保护工作、使用外资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干部选拔民主工作、发展党员工作等方面提高水平、提升标准、强化实效。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此处“质量”与“效益”并列,则是作为“数量”、“速度”的相对词或者说反义词,强调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质与量内在统一”的深刻内涵,涵盖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质量、产业质量、经济结构质量等“大质量”、“综合质量”的丰富外延,与“效益”涵盖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范畴相一致。中央在这里使用“质量”概念,就是要求摒弃传统的数量速度型模式,强调统筹兼顾,实现质量效益型的科学发展。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此处“质量”不仅始终和效益组合在一起,而且前面分别有增长、发展、投资等定语,则兼有上述第二、三个含义的双重含义,既表示增长、发展、投资等方面的优劣程度,又表示相对于数量和速度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中央在这里使用“质量”概念,就是反复要求和强调全党和经济社会战线上的同志们,要从思想认识、指导思想、工作立足点、工作重心、工作方法等各个方面必须坚持和落实“质量”的中心地位。

  质量概念的含义本身就很丰富,3个重要文献更赋予了“质量”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于提升全社会“质量”认识有着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高频使用“质量”概念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质检工作必须加强也只能加强,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型发展。3个重要文献31次使用“质量”概念,尽管不都是指与质检工作直接相关的产品质量,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发展的鲜明态度、坚定信心、迫切要求,显示了中央非同一般的质量意识,预示质量文明时代的到来。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也正在把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摆上重要日程,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必将更加强化,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氛围将加快形成。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国家质检总局作为国务院主管质量工作的直属机构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将会更富有成效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位有为。同时,质检总局和各级质检部门要加强宣传工作,把党中央国务院这份鲜明态度和坚定信心宣传到全社会每个成员中,在全社会倡树质量文化,提升质量意识。

  (二)质检工作“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方针抓对了、还要抓。31处“质量”表明:质量是安全的底线,是发展的基石,无论怎么抓都不过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质检工作“十二字方针”,完全符合十八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显示了质检总局党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阶段的深刻把握,对质量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对质检队伍使命的深刻把握。“十二字方针”实行两年来,对人民质检履行职责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其正确性被全系统取得的丰硕成果所证明,“十二字方针”抓对了,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还要坚持抓。当然,“抓质量”的范畴怎样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拓展,要不要把文化产品质量、生态质量、产业质量等纳入,值得深入思考。

  (三)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以质量监管利剑强化倒逼、退出和准入机制,服务转型发展。学习十八大报告和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阶段性矛盾有着清醒的认识,为解决内需不足、外需不稳、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发展难题提供了思路和钥匙,有关部门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协同配合,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是梦想。质量工作对于扩大内需意义重大,内需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国内产品需求不足,而对国外产品或者国外品牌的需求是旺盛的。影响内需的核心因素一是价格,二是质量,因而有必要采取更有效措施提升国内重点产品质量和声誉,着力扩大内需。

  质检部门探索的倒逼和退出机制,应当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加强电缆类过剩行业持续性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公布质量失信企业“黑名单”,建立“质量退出机制”使标准低下、质量低劣、信用缺失企业退出过剩产业,推动产业重组、结构调整,提升产业质量;总结奶制品产业整顿经验,继续完善奶企退出机制,进一步优化奶企产业格局,提升国产奶制品品质,树立国货信心,使群众对奶制品的巨大需求落实到国内奶企,并将此经验和方法扩大到类似产业;严格执行《汽车召回条例》和即将实行的《汽车三包办法》,建立有效的倒逼机制,以严格监管倒逼自主品牌车企创新技术、提高质量、提升品牌、强化服务、兼并重组,以强大的新优势和竞争力不仅大幅增加国内市场份额,还要大步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并将此经验和方法扩大到更多合适产业。积极争取“质量准入”原则制度化,质检部门通过建立质量准入机制严把入口,从源头上杜绝不利于质量效益型发展的传统项目进入,避免过剩产业不良产能继续增长。

  (四)质量指数体系有待开发。质量和效益成为立足点和中心,如何对既具体又抽象的质量进行动态描述以便把握呢?开发质量指数体系,以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为统领,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质量、产业质量等各方面分门别类地开发指数,对达到什么水平就是好、就是提升,没达到某一水平或者指数下降的原因与对策是什么等等,作出科学说明,已变得十分必要、很有价值。否则,泛泛而谈,务虚而非务实,质量和效益的变动无法对比,提高质量和效益也就大而化之、无从落实,质量和效益的引领作用无从实现。在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损失率、国外通报我国商品不合格率等指标体系基础上,质检总局作为国务院质量、计量、标准等工作的直属机构,联合有关部门开发这样一个权威指数体系,在成熟后纳入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对更好地抓质量意义重大。

作者:李本军 来源:中国质检网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7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