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认证始于20世纪初美国开展的农作物种子认证,并以有机食品认证为代表。到20世纪中叶,随着食品生产传统方式的逐步退出和工业化比重的增加,国家贸易的日益发展,食品安全风险程度的增加,许多国家引入“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管理理念,把农产品认证作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同时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有效政策措施。于是,出现了美国HACCP、GMP、欧洲EuropGAP、澳大利亚SQF、加拿大On-Farm等体系认证以及日本JAS认证、韩国亲环境农产品认证、法国农产品标签标识认证、英国的“小红拖拉机”标识标志认证等多种农产品认证形式。
我国农产品认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实施的绿色食品认证。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一些机构引入国外有机食品标准,实施了有机食品认证。2001年,在中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背景下,农业部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并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各地自行制定标准开展了当地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此基础上,2003年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程序、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对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规范市场行为、指导消费和促进对外贸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产品认证特点
农产品认证除具有认证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
1. 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认证的时令性强
2. 农产品认证的过程长、环节多
3. 农产品认证的个案差异性大
4. 农产品认证的风险评价因素复杂
5. 农产品认证的地域性特点突出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特点
1. 认证性质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执行的是无公害食品标准,认证的对象主要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也就是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是政府推动的公益性认证。
2. 认证方式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模式,运用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指导思想,打破了过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行业、分环节管理的理念,强调以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以产品管理为主线,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保证最终产品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产地认定主要解决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产品认证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行为;产地认定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检查监督行为,产品认证是对管理成效的确认,包括监督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的检查及产品的准入检测等方面。
3. 技术制度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制度。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三个重点环节控制危害因素含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