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八:让污水排放标准在行业改革发展中归位
一、 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是影响城市水业发展的关键标准
我国水环境标准体系可以分为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环境基础标准、水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和水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五类。在这五类标准中,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是非常关键的标准之一,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宽松与严格,直接决定着水环境质量的水平和用水质量的高低,也关联着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北方等缺水地区,降水和客水的量越来越少,污水处理量在逐渐提高,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污水处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当地的水环境质量。
同时,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制定非常复杂,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污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水平、排水户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水环境和再生水质量要求、污水处理运行费的可用量、水质监测以及评价的方法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也直接影响者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营,间接关联污水处理的收费和管理。
合理地制定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对于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以及建设和谐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逐步升级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体系推动了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我国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经历了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88)、《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发展历程,每个标准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对BOD、COD、SS有要求,对氮、磷及卫生学指标没有要求,该标准基本没有考虑环境的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是处理标准,而不是排放标准。但标准的实施对当时的污水处理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提出了对氨氮和磷酸盐的要求,对于我国及早展开脱氮除磷工作的意义很大,并促使相当多的污水处理厂必须进行脱氮除磷,同时也催生出具有我国特点的倒置A2O工艺。而且,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是目前最新的标准,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该标准分四级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执行一级B标准,提出了总氮的要求,对氨氮和磷的要求作了调整,明确地提出了卫生学的指标。
三、 当前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与污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水平不相适应
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无论已有或新建,普遍达不到GB18918-2002标准。这其中重要原因包括工艺本质特性、设计水平和运行水平在内的综合技术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由于GB18918-2002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在可研评审、环评审批、环保验收、日常监管、效益审计等行政工作过程中,对于标准的争论总是不了了之,造成大量行政资源浪费。
此外,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的衔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05)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Ⅲ、Ⅳ、Ⅴ类水体的,执行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仍然执行GB18918-2002;《广东省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的COD一级标准要求40mg/L,氨氮放宽至10mg/L,磷酸盐为0.5mg/L。但事实上,当前的工艺技术水平难以满足这些排放标准的要求。
中国的经济和建设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每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工业规模、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布局时刻都在变化,加上节水及调整水价等因素,导致进入处理厂的污水流量、污染物种类及浓度严重偏离设计条件,影响达标。这些变化对排放标准的影响不能忽视。中国的高速发展应还持续相当长时间,而标准修订周期一般为5年,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城市污水处理行业,这种周期也许应该更短。
四、 当前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尤其缺水地区,排放标准远远不能满足水环境质量的需要。大部分流域、地区或城市的水环境,环境质量处于劣Ⅴ类,污水或经处理排放的污水成为这些水体的主要入流,即使执行严格的一级A排放标准,仍为劣Ⅴ类。
让昆明湖、大明湖、东湖、玄武湖、西湖回到Ⅲ类水体成为当地城市追求的目标;让白洋淀、南四湖、洞庭湖、鄱阳湖、镜泊湖回到Ⅲ类水体是这些地区追求的目标;让三江三湖回到Ⅲ类水体是中国的追求目标。由于水体等级的下降,《北京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已将地表水很现实地分成十类进行评价。
在当前的水体等级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有很大的差距的状况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脱离了实际。严格执行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是为了严格地执行水环境质量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实际,排放标准因此由强制性标准退化为“奋斗目标”。
五、 当前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与运行成本不相适应
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执行,必然要影响到污水处理运行成本的高低;同时污水处理成本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污水处理厂能达到何种处理程度。如果严格执行排放标准,采用完全硝化+化学除磷+消毒+外加碳源+其他措施,将使直接成本增加30%~50%。
目前,东部地区污水处理费征收水平在每立方米0.9元~1.5元,基本满足严格达标的需要,西部地区征收水平偏低。
随着中国各地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地方公共财政的规模已经很大,相信完全有能力支撑住水污染治理费用。
六、排放标准的合理性与监测及评价方法高度相关
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不仅包括排放限值的问题,还包括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执行评价方法。
采样方法包括瞬时样、24小时时间比例混合样、24小时流量比例混合样。不同的采样方法所得出的标准值没有可比性。执行评价方法有很多类,对于不同的项目应执行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欧盟内部,绝大多数成员国对排放标准的氮、磷指标采用水样的算术平均值(如年均)来做为标准。
对于在短期内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指标,如水体中氧气的消耗、卫生学问题或美观问题,应该采用最大值标准;长期才能导致环境问题的指标,如富营养化、生物积累等问题,采用平均值(如年均)更合理。
对于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也应该有所区分,小型污水处理厂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从建设、运行管理的角度而言,也没有必要做的很复杂,排放标准可适当放宽;对于大型污水处理厂,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应适当严格。
七、 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是环境管理的选择
一般而言,技术应该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技术的进步有益于管理方式的转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在更大程度上是管理的选择,是管理国家环境问题的管理者的选择。
现行污水处理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不仅是政府管理者、标准制定者、污水处理设计运行者之间妥协的产物,而且体现地域、规模、时段、浓度与总量四方面的差异。其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家错位的环境管理体制。反映出国家环境管理部门“一刀切”的管理思维:对环境问题管的太多,管的太死,赋予地方的权力太少。这种管理思维付诸实施的结果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要从根本上改变标准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必须改变管理思维。环境管理者应本着科学务实的精神,从水环境保护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
八、 让排放标准在行业改革发展中归位
未来的排放标准,不仅应该充分体现科学的环境管理思维,也就是明确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的管理职责,而且应该建立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之上。
首先,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水环境容量的不一致,环境问题千差万别,采用统一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难以治理好当前的水环境问题。因此,国家的主要责任不在于制定具体的标准数值,而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标准建立体系和方法,由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排放标准。即,一方面,由国家应该制定基本的、比较宽松的标准,而非具体的标准。宽松的标准并不意味着不利于保护环境,宽松的标准有利于地方具体的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地方制定标准的权力,帮助地方制定标准。
其次,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应该对排放者——处理者——使用者全系统进行考虑,全面分析这三者的相互影响关系,制定出经济技术水平的可行的排放标准。对排放者,标准要考虑对那些大量排放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乃至严重影响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的企业实施规范与制约。对处理者,标准要考虑污水处理的特点,尤其是生物处理的特点,七天或更长时段的水质监测值能更好的反映出公共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对使用者,要考虑污水最后的使用目的,污水回用及景观补水的要求等。对于北方干河没有补充水的地区,如何在标准中反映,标准也应该有所考虑。
另外,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不是产品标准,因为污水处理的产品没有消费者,污水处理是公益事业,对公益事业标准的评价不能只看几个简单的数值,还要包括对采样方法、执行评价方法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政府还应引导行业协会、学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调查这几年标准执行的反馈情况,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反馈调查及修订工作中。这些工作对于标准的制订或修订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