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咋都成了“向洋花”?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如果把产品世界比喻成一座“大花园”,它应该是百花齐放,各有芳名。然而并非出于日照的缘故,许多“花卉”都变成了“向洋花”——细看都是“玫瑰”、“月季”,可每朵“花”都以有个洋名字而自豪,这种现象引起消费者不安。据人们观察,“向洋花”的最新进展是食品洋名化。凡是大型卖场中几乎都设有进口食品专区。就是在这些专区中,一些国产小零食打起了“擦边球”。一款水泡饼干,日本名称写得比中文名还醒目,其背后却标着产地“广东省湛江市”。拿起一盒蓝莓酥,却发现其原产地是台湾。一款澳门绿茶饼产地是“广东中山市”。同样傍“洋”牌的情况也出现在进口食品店。许多“假洋鬼子”就藏身于“真洋鬼子”之中。要知道,进口食品由于运输、关税乃至进货渠道等原因,价格通常比国内同类商品贵2~3倍。“假洋鬼子”一旦混进去,其身价即与进口食品几乎看齐。一句话:都是暴利惹的祸。
 

  有人考证过,给商品起个洋名的“时尚”,最早起源于服装业。如今走进商场,放眼望去,从化妆品、服装、鞋帽到手机、家用电器,由各种字母或符号组成的“洋品牌”迎面扑来。这不免令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来到了欧美某条商业街。有人在一家大型商场的女装部转了转,发现约三成的服装使用纯“洋名”品牌,还有过半数的服装品牌虽然有中文名字与“洋名”对照,但“洋名”被标示得很显眼,中文名称则显得像个陪嫁的“丫鬟”。调查发现,其中大多数“洋名”商品并非洋货,而是正经的国货。既然是国产,为什么偏偏要取个洋名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产者对利润的追逐。很多生产厂家为吸引消费者,就为自己的产品取英文“洋名”,有的还使用法文、希腊文甚至干脆是些符号。有关人士说,在销售心理学中,这类技术花招属于“信息模糊”现象。商品的模糊信息可使其拥有一个模糊价格,然后经消费者的模糊付出,最终可使生产、销售者获得一个确切的较高利润——而这个利润却是清晰无比的。制造商认为,一旦自家产品变成“向洋花”,就能享受特殊“待遇”——消费者高看一眼,有关部门也会适当关照。“向洋花”嘛,金枝玉叶,婀娜多姿,当然有资格享受更充沛的阳光雨露了。
 

  有人由此怪罪消费者,指责他们过于崇洋媚外,导致企业一窝蜂地向“洋”看齐。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当初在企业取洋名字之际,并未征求过消费者意见。他们不了解:其实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是有自信心的,甚至拥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当下,一批从前的国产名牌大受欢迎就是例证。面对越来越多商品起“洋名”的现象,有关部门终于奋起反击。日前,上海市出台了相关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在上海销售的商品包装、说明、招牌用字,必须使用规范用字”。有关专家也严肃奉劝商家,国产商品使用洋名,从表面上看,好像能使品牌更“时尚”,但实际却因为不好识别和辨认,容易失掉更多的消费者。毕竟,公众很难对绕嘴的“洋名”品牌产生而深刻印象。与其稀里糊涂,不如清清爽爽,你就大大方方地告诉父老乡亲一声——我是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制造贴上“洋”标签,马上身价倍增,风光无限,乃是极不正常的文化现象。任何有作为的民族,如果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最终会彻底丧失民族自信。我们认为,卖场不是“租界”,不该长满“向洋花”。“洋名”品牌流行,不但助长了部分消费者盲目崇洋的消费心理,更是一种文化的自我侵蚀。要想净化市场和公众视听,只有一个办法:请“园丁”采取措施,把假洋鬼子揪出来。

作者:林鸣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