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运用国际规则 加快提升质量水平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谈中国加入世贸与质量提升
●如果说改革开放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那么,中国入世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质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我国产品质量提升的步伐。
●前不久,世贸组织总干事帕卡尔·拉米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无法担负“世界”之盛名。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消费者,都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获益,中国已经是全球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国际上要求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和技术性措施确实对出口造成了阻碍,产生了不少摩擦,但也同时倒逼我们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这个倒逼机制,无论对质量管理、标准提升,还是监管理念、手段,都形成了长期的良性的推动。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尘埃落定之时,牵头前方谈判的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专程来国家质检总局拜会时说:入世谈判过程中,外经贸部被煎被熬;入世之后,挨烤挨炸的可能就是刚刚成立的质检总局了。寥寥数言,预示了质检总局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10年艰辛漫长之路。
“随着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被国际规则所制约,技术性贸易措施被越来越多地用作贸易保护的工具。”在我国入世10年之际,刚刚参加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感慨,入世10年来,质检总局一方面牵头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方面致力于我国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承受的压力、工作的难度始终非常之大。胡锦涛主席在论坛上的重要讲话,对质检部门更好地服务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质检系统将继续履行我国世贸组织成员义务,服务对外开放,着力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成立质检总局 是历史的选择
背景:2001年4月,就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紧锣密鼓的关键时刻,由国家质监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而成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政府对入世谈判过程中重要承诺的兑现,标志着我国统一的质量管理体制正式建立。国家质检总局成立至今的10年,是中国对世界经贸体系的影响与日俱增的10年,是中国产品质量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10年。
记者:国家质检总局成立几个月之后,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两者是否具有内在的联系?
支树平:国家质检总局成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面上看是时间的巧合,实质上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15年漫长艰难的入世谈判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焦点性的问题——质量监管的内外统一问题。当时中国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分别负责对国内产品和进出口商品的质量监管,分别实施两套质量管理体制、两套质量认证制度,颁发两种认证标志,形成职能交叉,导致标准不一、重复认证,不符合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世贸组织谈判工作组强烈要求中方合并两个管理机构,成立统一的质量管理体制,实施统一的质量管理和认证制度,这是当时世贸组织谈判组提出的一个重要“要价”。可以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中国入世进程。
与此同时,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也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升总体质量水平,构建统一的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将两个部门合并。2001年4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成立。质检总局的成立,为我国加快入世进程扫清了一个最重要的障碍,也为我国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的加速提升奠定了体制基础。
记者:我国入世谈判中,质检部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入世承诺中,有哪些内容与质检总局的职能相关?
支树平:从1990年第9次复关谈判开始,我国质量管理部门和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就积极参加复关和入世的多、双边谈判。十几年间,质检系统共有13人、370余人次参加了复关与入世有关的多、双边谈判。为谈判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起草谈判方案及开展对策研讨,准备、从事后援团工作的人员更不计其数。可以说是全系统全力以赴,迎难而上,为我国入世和争取国家利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质检总局是与世贸组织直接对接的中国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它的职能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入世谈判承诺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世贸组织规则中最重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就与质检总局的职能密切相关。说白了,这两个协定直接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涉及老百姓日常消费品、食品的质量安全和国际贸易便利化。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协定》《装运前检验协定》《原产地规则协定》等,都与质检工作密切相关。
认真履行义务 充分享受权利
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关于安全、健康、环保等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却越来越多,以每年超过2500项的速度增加,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在兑现入世承诺、履行成员义务的同时,牵头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促进外贸发展,成了质检总局肩负的重要职责。
记者:在回顾入世10年时,胡锦涛主席在论坛讲话中指出,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质检总局在我国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支树平: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梦想终成现实,全国人民为之欢呼,质检人也无不欢欣鼓舞。当时,人们在谈到质检总局这一因入世而生的新生部门时,用了“朝阳产业”这样的字眼。一方面,随着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全球自由贸易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和协调。另一方面,质检总局作为主管我国产品质量工作的部门,承担着质量综合管理与监督、进出口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化、认证认可、计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诸多职责,具有广阔的国际合作舞台,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大有可为。
具体说来,我国与质检有关的多边入世承诺达33条,占我国入世法律文件全部条款的10%,主要涉及遵守世贸组织透明度、国民待遇、与国际标准协调、对贸易影响最小等原则。10年来,质检总局肩负党和国家及人民的重托,认真履行世贸组织义务,兑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多双边承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完整性,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充分享受成员权利,注重运用世贸规则,破解贸易障碍,促进了对外经贸发展;着眼国家外交外贸大局,合理使用技术措施,维护了国家利益、国家形象。
10年来,质检总局认真牵头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全体成员单位按照“信息共享、措施协调、反应快速、一致对外”的宗旨,着重开展了技术性贸易措施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召开了多次技术研讨会,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国内外培训,受益面覆盖17个成员单位,3000多人次。全面梳理、调整、修改了我国有关质检法律法规体系。《商检法》是我国根据入世承诺修改的第一部法律,之后相继对与质检有关的6部法律和19件行政法规进行清理。加快采标步伐,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从入世时的40%提升到68%。认真履行透明度义务,目前我国向世贸组织通报的TBT/SPS措施已位居各成员前列,达1500多项。
10年来,质检总局积极提出多边关注和争端解决,先后就76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提出了200多次贸易关注;对欧盟化学品法规、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日本食品安全肯定列表制度等3600多项国外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了评议和交涉,有效克服了我国贸易出口和重重障碍;积极参加世贸组织谈判和贸易政策审议,先后参加了俄罗斯入世谈判、多哈回合谈判、对欧美日的贸易政策审议,督促其取消或修改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10年来,质检总局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政策,先后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110多项质检对外合作文件;配合了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申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相关工作;提升了制定国际规则标准的话语权,我国成功当选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常任理事国、亚大计量组织主席;积极将技术性贸易措施纳入我国14个自贸协定中,使之成为自由贸易的催化剂。
记者:有许多外贸企业感叹出口越来越难,以前国外的检测项目只有一页纸几十项,现在发展到一摞纸几千项。您如何看待这种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加的现象?质检总局牵头做了哪些应对工作?
支树平: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并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世界各国对安全、卫生、环保、节能等问题的高度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在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和认证要求不断加严。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相关成员通报的与此相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就达到两万多项。这其中,很多要求是正当的。我们作为第一出口大国,相关企业应当遵守进口国的正当要求,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品顺利出口。同时,也有不少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作为牵头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部门,质检总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难度始终非常之大。每当国外采取技术性贸易措施,我们的产品出口受阻,企业面临停产,工人面临失业,质检总局深感责任重大,备受考验煎熬。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不断强化从源头抓质量的各项措施,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世贸组织多边场合和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的双边机制,一次次交流信息,一次次增进理解,一次次表达关注,一次次化解壁垒。比如,我们加大市场准入谈判力度,在巩固出口水果、花卉、活动物、饲料及添加剂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传统市场的同时,逐步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日本、韩国等高端市场迈进,目前仅水果就有30多个种类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欧盟出台防止星天牛传入的紧急措施,我们加强同欧方的沟通和交涉,使其认可我国防止星天牛传入欧盟的替代措施。针对美国限制进口我国禽肉案,我们广泛收集诉讼证据,参与听证,促使中方在本案中胜诉。一路走来,我们在磕磕绊绊中边学习、边应对、边提高,从稚嫩到成熟,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利用“倒逼”机制 持续提升质量总体水平
背景:2001年我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是75.8%,到201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87.6%。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正稳步提升。
记者:正如您所说,加入世贸组织催生了质检总局的成立,建立了我国统一的质量管理体制。那么,加入世贸组织对推动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支树平:加入世贸组织让中国融入了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在产业链分工、标准、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品牌等方面的差距。比如说,我国有些产品和品牌在市场份额、产品数量上是世界第一,但品牌影响力、质量水平却做不到第一。美国一个杂志曾经做过一个“世界品牌100强”的排名,我国的品牌一个都没有。如果说,改革开放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那么,中国入世则大大促进了质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我国产品质量提升的步伐。我常说,国际上要求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和技术性措施确实对出口造成了阻碍,产生了不少摩擦,但也同时倒逼我们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这个倒逼机制,无论对质量管理、标准提升,还是监管理念、手段,都形成了长期的良性的推动。
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是现代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入世以来,质检总局着重针对这三个方面不足,采取措施,扎实推进,不断缩小我国产品质量和国际水平的差距。首先是大幅提高国际标准采用率。确定了“市场引导、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分类指导、国际接轨”的采标工作方针,加快采标工作步伐。目前我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率较入世之初提高了28个百分点,在冶金、电工、家电、船舶等领域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80%甚至90%以上,这是个不小的进步。其次大力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加强企业执行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10年来,我国质量提升的技术基础不断增强。质检系统建立起了包括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在内的4200多个技术机构,形成了质检部门“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突出特征。
10年来,我国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质量管理体制逐步完善,质量工作不断加强。质检系统对内严把厂门,通过市场准入、监督抽查、严格执法打假、产品召回,不断提升质量水平;对外严把国门,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严防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促进口岸通关便利化,提高中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中国制造”行销全球的关键基础。世贸组织总干事帕卡尔·拉米说: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无法担负“世界”之盛名。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消费者,都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获益,中国已经是全球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记者:在国际上,我国统一的质量管理体制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内,公众也对质检总局引领中国产品质量提升寄予厚望。下一步,质检总局对进一步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有怎样的思考和展望?
支树平:入世10年来,我国产品品种和档次有了明显变化,无论是满足国内需求,还是外销出口总量,大家都能切身感受的到。这一方面,得益于1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是推动我国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产品产业采用新思维、新技术、新管理的步伐,这是推动我国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助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产业生产集中度低、部分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这需要我们有清醒认识,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缩小差距。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胡锦涛主席提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根据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质检系统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认真履行质检职责,坚定不移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与兄弟部门和全国人民一道,切实提升我国产品的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建设质量强国,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