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使用非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是造成目前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也是质检系统抓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目前食品质量安全形势的不利局面,必须抓住非法使用非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这一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求得突破。
国家质检总局2月5日向社会公布了2006年十大食品制假售假典型案件。这些案件一方面反映了质检系统大力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方面也提醒人们,我国目前的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不少,在旧有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又有新的安全课题出现。总局公布“十大案件”对我们日后的监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分析这些案件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尽管案件所涉及的食品门类不同,涉案人员的作案手法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案件除了“制造假冒知名品牌白酒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均非法使用非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这表明,非法使用非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是造成目前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也是质检系统抓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目前食品质量安全形势的不利局面,必须抓住非法使用非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这一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求得突破。
首先,要全面加大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力度,努力实现所有国标、行标的食品添加剂全部纳入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同时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管理制度,掌握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情况和添加剂来源。在具体措施上,要坚持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监管原则,发挥各地有关质检机构作用,完成“二级发证、三级操作”,抓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保证基础工作。加快实施食品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加强对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法规体系建设,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其次,要把好原料进厂关和产品出厂关这两道关口。对食品的监督检查,不能采取其他一般工业品的办法,一要加大检查覆盖面,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都应当纳入抽查范围,对每个企业每个年度都应当进行检查。二要加大检查比率,保证样品的代表性,防止漏网。三要缩小检查间隔,加大检查频率,对高风险食品、质量问题较多食品、曾被检出过问题的食品、质量事故多发地区企业生产的食品,要经常进行抽查。四要增加检测项目。对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中无法覆盖的项目,要扩大风险监测。五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与快速反应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
第三,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提升监管能力。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监管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提升监管能力。要下决心尽快解决标准缺失、标准交叉和标准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加快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实现检测成果互认共享和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抓紧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测和评价等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基层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计算机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彻底查办大案要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存在着“打不疼”、“打不死”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够,执法不严、打击不力。有些涉嫌犯罪案件该移送的没移送,滞留在行政执法环节,没有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甚至以罚代刑、一罚了之。食品质量安全人命关天,无论涉及什么人,当刑则刑,决不姑息!公安机关要适时介入,积极侦查;检察机关和行政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要通过严厉查处一批涉案金额大、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狠狠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向公众展示党和政府维护食品质量安全、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
今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要召开十七大,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而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目前正处于拉锯胶着、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任何地方、任何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认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当作一项政治任务,突出重点,抓出声势,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