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质量的躯体,质量是产品的灵魂。制造业大量落在中国,质量革命的重任也就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人类的质量文明像一支火炬,中国质检人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分量。从田间地头到口岸港口,从生产车间到边疆哨所,到处都有质检人用智慧和汗水播下的质量管理的种子,每天都在演绎着质检人的故事。
有一种短暂值得拉长为永恒,有一些人物值得升华为精神。“爱在岗位·质检人物”系列人物写作任务,把我们聚集到三个交汇点上:工作岗位与文化建设的交汇点,质检行业与社会受众的交汇点,新闻宣传与文学创作交汇点。三点构成了一个特定的语境,让我们在特定的语境下放言纵论。
一
质检部门是中国质量的宏观管理部门,质检系统的干部职工是21世纪“中国质量人”,历史选择了质检人。这是一个有的写、值得写、应该大书特书的社会群体。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力竞争体现在发展的竞争,发展的竞争体现在质量的竞争。资本主义世界从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生产率,扩大数量,占有市场上。最近百年,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舞台上,美国人发挥人才优势,通过创新求变抓质量;日本人因资源匮乏,通过精雕细刻抓质量;英法重视人文关怀,通过标准化抓质量;德国因严谨的民族品性,通过固守规则和改进技术抓质量。西方质量管理理念占据着主潮。
质量的载体是产品,而产品的质量是在制造过程中形成的。不管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还是美日欧,讲到质量,都离不开制造业,离不开企业,离不开生产环节。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把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大批转移到中国的制造业,把中国造就成了“制造大国”。既然把产业主体转来了,那么,他们把质量管理方法转来就是迟早的事了。这就是历史的规律。
美国“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就像过去10年与日本管理哲学相关的书籍成为畅销书那样,今后10年,与中国管理哲学相关的书籍也将会成为畅销书。”“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早在1999年就把他的学院分校办到了中国。
二
通过抒写质检人生,告诉社会一个真实的质检。这是质检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部门的血脉。质检文化是全体质检人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家园。质检文化不是开会开出来的,不是写论文写出来的,不应是部门和单位黑板报上文化园地里的小资倾诉。质检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人,扎根于质检火热的生活,扎实地进行文化创作,利用现代传媒,把自己的文化产品推向社会,进入公众的审美视野和议论空间。
从受众的广泛性来看,首选电视剧。从再现生活的表现功能看,首选长篇小说。电视剧可以以小说为基础,两者相得益彰,因此小说是基础。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长篇小说《领导班子》(三部)出版之后,我就创作了长篇小说《大国遗梦》,70万字,三部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反复修改。我写的是一个省一级质检管理机构的人和事,塑了一个质量厅长的形象,围绕着这位“男一号”,我塑造了一批质检人的光彩形象,几位美丽良善的女性形象。通过大背景下的宏大叙事,通过主人公的奋斗历史、精神足迹和情感历程,全面展示这个部门、这个行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曲曲折折,展示我们民族的尊严,事业的崇高,生命的光辉,人性的美好,爱情的甜蜜。
我的体会是,向社会讲述质检的理不如讲述质检的事,讲述质检的事不如讲述质检的人。从人开始,人性的真善美开始,把质检人的工作写成故事,把部门的业迹、时事的艰难、领导的决策编织到迭宕起伏的情节之中。让人们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读出质检事业中透出的人间正道,激发出民族的荣耀和赶超的雄心。
三
文学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谈文学创作,我是个门外汉,还远远不够资格。怎么写好质检人,我还没有摸到门径。但我回想我从事写作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出版商、“80后”、“90后”网络读者和热心提携我的朋友,他们是这样看的:
下决心写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完整地再现生活,是一个时期历史的投影。史可以资政,文可以辅政。长篇小说创作是一个强脑力劳动,也是一个重体力劳动,它需要占有和消化大量的社会资料,这是对作者体能的挑战。长篇小说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学水准。诺贝尔文学奖多数奖给长篇小说作家。质检工作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只有长篇小说能够包容。
千万不要幻想做当代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在这个商业时代、信息社会,不允许文学巨星长期垄断市场。即使复制出他们那个水平的作品,也不会得到那样的追捧。文学创作要有市场观念,否则,再好的作品出版不了,藏之名山,很快就腐烂了。
吸引读者首先要有一个好看的故事,独特新颖,引人入胜。故事是所有人的终生需求,我们在故事中成长,因为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多于所有的说教。只要从社会主流中撷取创作资源,产生的故事自然会有时代气息和社会正义,不必刻意嵌入主题。所谓的评论家认识的高度总是超过作者的。作品好,会有人帮你挖主题思想,挖出来连你都吃惊,原来你是如此深刻。
小说不能太长,一本书,20万字以内,让人在一次出差的旅途中浏览之后,随手丢掉。不要在动笔之前就用“文学的崇高”压垮了自己,想好了故事,抓紧写,写出来再说。
千万不能小瞧读者。故事进展过程中,一环扣着一环,凡是顺理成章的环节,应该无情地舍弃。凡是别人用过的熟话尽量不说,文笔要简到不能再简。艺术的生命是美。从人物到语言到意境,美的追求高于一切。
不能指望靠写作谋生,永远不要考虑辞职当专业作家。因为一旦离开了社会职业,成了局外人,少了那一份利害关系,就很难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许多人终生超越不了自己的成名作,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