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厦门检验检疫人眼中的特区年华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三十年:拼搏进行时

——厦门检验检疫人眼中的特区年华
 

  三十而立。三十年来,厦门经济特区从昔日的海防小城,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从最初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乃至全市。厦门检验检疫局也经历了商检、动植检、卫检“三检合一”,机构升格为正厅级,辖区扩大到厦漳两地14个行政区8个港区。
 

  三十年来,厦门检验检疫人与特区同行,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用激情唱响“春天的故事”,描绘绚丽的篇章。在他们眼中,特区是“家”,是“窗口”,是“试验田”,更是干事创业的“热土”……
 

  特区印象:地瓜地上创业

  出场人物:李玉,东渡检验检疫局副调研员
 

  1981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开山炮响,厦门经济特区破茧而出。那一年,李玉刚满29岁,从事商品检验工作已经8个年头了。听说成立特区,李玉很兴奋,专门骑自行车到特区兜了一圈,然而那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片荒芜,唯一显出生机的是绿油油的地瓜叶。
 

  特区建立之初,进口商品只有纸张、粮食、小家电等,出口则以罐头为主。李玉当时就在罐检组工作,是一位驻厂检验员。那时候,为了确保质量,出口罐头批批都要检测,一天要开几百个罐头,全部手工操作。由于缺乏仪器设备,检验员必须靠感官检测来发现问题,一天下来尝几百次,把舌头都吃麻了,“蘑菇罐头愣是吃出了煤油味”。
 

  “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好质量关,为外贸出口保驾护航。”这就是李玉那代人的朴素想法。上世纪80年代初,李玉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特制豆芽罐头虽然密封度良好,但开罐后汤汁容易变成乳白色。同样的情况在青刀豆罐头内大量发现。“那一年,厦门罐头厂生产3000多吨罐头,几乎三分之一销毁,我们的心比企业还痛。”厦门检验检疫人开始了没日没夜地做实验。经过多次采样和比对,终于找到了原因和解决办法。1989年,该项研究成果《罐头平酸菌检验方法及防治方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我们的努力下,罐头成了福建省最主要的出口产品,而厦门罐头厂成为福建最大的罐头企业。”回忆往事,李玉这位从事罐头检验25年的老专家备感骄傲。
 

  令他更加骄傲的是,30年来,厦门检验检疫局监管和科研力度不断加大,在国门筑起了一道道防线,依托一支由博士、硕士领衔的食品安全检测队伍,迅速应对二英、疯牛病、口蹄疫和台湾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厦门检区进出口食品贸易量已位居全国前十位,2010年贸易额达23.8亿美元。厦门检区已建立了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特区印象:国门第一哨

  出场人物:喻波,鉴定与船舶检疫处副处长
 

  回首自己在厦门口岸从事卫生检疫工作的点点滴滴,喻波坦言,感触最深的是检验检疫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2009年5月8日,甲型H1N1流感暴发时,温家宝总理深入国际邮轮中心出境旅检通道,慰问坚守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员,给予高度评价:“你们的设备是先进的,检疫手段是科学的,服务是人性化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厦门局连续截获全国首例船员局部聚集性暴发甲流、首例中国籍入境船员、首例海港入境台胞感染甲流疫情等事件,口岸截获率高达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50个百分点。
 

  “特区成立之初,创业者靠着一双手两只脚,完成了3292标箱的吞吐量;2010年,货物吞吐量高达1.3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82.43万标箱,排名中国强港第七、世界第十九位。”当前,厦门口岸已建立起包括防治核、生、化在内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应对体系,空港、海港口岸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验室检测能力大幅增强,口岸卫生核心能力持续提升。
 

  30年来,厦门局检疫出入境船舶、飞机分别达19.16万艘次、17.36万架次,检疫出入境人员3272.19万人次,查出艾滋病49例、梅毒等性病267例,乙肝、肺结核等其他传染性疾病18827例。成功处置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白色粉末”、突发群体中毒、进口食品污染○157等重大突发事件,确保了国门安全。
 

  3月22日,在对日本商船三井公司“MOL PRESENCE”轮实施登轮检疫时,发现放射性异常。厦门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积极措施控制现场,事件处理实现“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得到了有关各方高度评价,认为“厦门局做得好,坚持了立场和原则,捍卫了口岸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取得了最佳效果”,“这是一个成功范本,要好好总结,提供给各地参考借鉴”。
 

  特区印象:拼搏永不止步

  出场人物:庞林,东渡检验检疫局动植科科长
 

  2008年,拥有多年植检经验的庞林到厦门局报到,脸上洋溢着笑容,内心却有着一丝不安:从白山黑水的东北调到高温烈日的特区,自己能适应吗?
 

  在东北工作的时候,庞林对厦门最大的印象是“对台前沿”。那会儿,每每有对台的难题,同事总会说“问厦门局吧!”
 

  直到进入厦门局,庞林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特区精神。“那是七天工作制,一个月连续工作28天的拼搏精神;是敢想、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站在对方角度,不断为企业考虑的服务精神……”
 

  刚到厦门局,庞林就听说了厦门局在有效防止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等方面流传的许多“故事”。比如,2004年5.9万吨含有红色种衣剂的巴西毒大豆被退运,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成功退运的国外大宗粮食;2009年3批21个柜的美国“毒奶粉”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时,遭遇美方申请复验,最终以同样的结果令美方心服口服……
 

  拼搏,永不止步。前辈的精神鼓舞着新一代检验检疫人,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实现新突破。今年4月14日,在对从菲律宾宿务市进口的檀树皮实施检疫时,庞林和同事们发现了能致命的红火蚁,这是福建口岸首次截获红火蚁疫情。随后,在不到90天内,东渡局连续三次截获红火蚁入侵疫情,机场口岸也首次截获旅客携带红火蚁入境。据统计,30年来,厦门局共截获动植物疫情2万多批次7.2万种次,有效防止了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
 

  特区印象:引领变革的“先行者”

  出场人物:苏志坚,现挂职省外经贸厅外贸处副处长
 

  从1985年进入厦门商检局至今,苏志坚见证了厦门检验检疫局服务特区发展的大部分年华。伴随着特区外贸进出口量的急剧攀升,厦门局的工业品检验监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先“紧盯”产品逐渐向着眼管理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国门刚刚打开,厦门的进出口额不足1亿美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对商检局的依赖显而易见。当时,出口产品批批检测,一票货常常要验两三天,检验检疫人员不仅要查阅大量资料,还要为企业开讲座。“江苏、浙江、江西我都过去讲过课。可以说那时我们为企业提供的是保姆式服务。”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特区扩大到全岛,工业品出口量逐步增加,厦门局开始考虑监管模式改革了。当时厦门已经成为除上海、深圳以外自行车的出口大口岸。苏志坚负责自行车监管,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过程检验模式,将检验提前到零部件采购环节,对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的产品直接放行。该模式后来被兄弟局借鉴推广。
 

  在厦门局的推动下,出口企业的管理逐渐规范,质量水平也不断提高。“可以区别对待,给不同企业不同的通关政策。”1997年,“敢于吃螃蟹”的厦门局又提出了新的设想,并率先在全系统开始了分类管理的尝试。如今,分类管理已经成为检验检疫系统实施进出口商品监管的重要模式。
 

  服务永无止境。为适应特区外贸发展的新形势,2001年,厦门局尝试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引入风险管理,对辖区企业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放行。现在,随着进出口电子监管等新的管理制度不断出台,厦门局正逐渐成为探索中国监管模式变革的“先行者”。
 

  谈起进口工业品监管,苏志坚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百姓一致认为国外的东西都是好的,很多企业去扫库存,结果进口的商品频频出现问题。1984年8.4万台日本欧丽安彩电和录像机被查出重大质量隐患,1985年日本HU226型大客车不合格,等等,由于检验检疫人员认真执法,百姓消费安全了,也为企业挽回了巨大损失。
 

  为促进重大项目尽快投产,厦门局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项目管理”理念,对辖区所有大项目的进口投资设备进行“打包”管理,推行货到集中并批检验,实现成套设备边进口、边安装、边检放。
 

  据统计,特区成立30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1.5亿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570.4亿美元,增长376倍,年均增长22.7%,年均增幅分别高出全国和福建全省7.1和2.8个百分点。厦门局累计受理检验检疫货物596多万批2285多亿美元,从中检出不合格商品2.3多万批30多亿美元,为各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美元。
 

  特区印象:创新无处不在

  出场人物:林世峰,厦门检验检疫局通关处处长
 

  “信息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PC机运用才逐渐提出的。”谈起厦门局信息化,林世峰感触颇深,“直到1992年,才购买了6台‘286’的台式电脑,并配备了专用电脑房和专门使用维护人员,当时根本不让新进人员使用,就像宝贝一样。”
 

  30年来,厦门局先行先试,以非同寻常的创新之举,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将大机遇转化为大发展。如今,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开发,从平台搭建到系统完善,信息化已成为厦门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2010年农历的大年初一,当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国际邮轮中心,听取詹思明局长关于检验检疫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介绍时,频频点头,连说“好,不错”,勉励大家持续创新,加快推进特区发展方式转变。
 

  “不再是传统检验检疫模式的网络‘印象’,不只是简单地以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借力信息化,厦门检验检疫人将科学、高效、规范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口岸执法把关的每一个环节、内部管理的每一项动作,从而实现了业务改革、行政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为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变革口岸通关机制,靠的是信息化技术创新。”利用地方电子口岸资源,厦门局研发并启用集中审单、电子闸口等7个业务管理系统,搭建起检验检疫与地方电子口岸、各类企业、相关执法单位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产品质量数据、物流数据等的采集与共享。30年,信息化助推大通关机制改革,取得了五大突破:对所有入境集装箱货物实施全面监管;对进出口舱单信息实现了全申报;有效杜绝进出口货物逃漏检;加快大通关效率;为货主、报关行等提供网上预约、网上查询等高效便民服务,深受企业欢迎。
 

  “厦门检验检疫信息化管理技术从单纯的业务实现手段,正在进一步迈向自动化、系统化管理的必由之路。”林世峰说。
 

  特区印象:与国际接轨

  出场人物:俞小清,厦门检验检疫局轻化处处长
 

  在俞小清看来,特区30年的发展就是一段管理理念不断更新,不断与国际接轨的过程。
 

  1993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俞小清踌躇满志地来到特区厦门。然而,学机械的他惊讶地发现,一批知名国企纷纷面临倒闭。“企业的问题其实是管理问题,长期的计划经济让企业竞争意识薄弱、管理方式落后,导致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连连受挫。”
 

  一个偶然的机会,厦门检验检疫人员接触到ISO9000,觉得“是个好东西”。于是,开始在玩具服装等出口企业力推国际管理体系认证。1993年7月,厦门局首次成功评审了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按ISO9002国际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实现了福建省ISO9000认证零的突破。随后,越来越多企业获得认证。
 

  “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10家获证外资企业9家增资扩产。”俞小清愉快地回忆,推行国际管理体系认证,为改善厦门特区投资软环境、打破发达国家设置的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具有积极而明显的促进作用。
 

  1994年起,他们将ISO9000应用于服务行业,仅两年时间,就有宾馆酒店、外贸、仓储等一大批服务行业企业相继通过认证,为促进特区的第二次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厦门局的脚步并没有停止。1994年,在一次英国人的讲座上,俞小清听说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他敏锐地意识到“环境管理”将成为质量管理的下一个热点,随即和同事一起进行翻译、研究并着手试点。1996年9月,厦门商检局向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颁发了国内首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很快,ISO14000认证在全国得到推广。
 

  30年来,厦门局还陆续开展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等多个体系认证,共有3000多家次企业经评审推荐获得世界各国产品注册、认证,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特区印象:两岸越走越近

  出场人物:谢斌,机场检验检疫局局长
 

  厦门特区因台而设。从和平码头到五通码头,从通商、通邮到通航,连续12年工作在对台一线,谢斌深切地感受到,两岸的距离越走越近。
 

  1999年三检合一,谢斌从当时的动植检机场办事处调到和平码头办事处。2001年1月2日,金门籍客轮“太武号”和“浯江号”在时任金门县县长陈水在的带领下首航到和平码头,开启了两岸小三通的“破冰之旅”。10年过去,“小三通”厦金航线从当年的个案审批发展成日航36班,年客流量从当年2万人次攀升到120多万人次。这期间,检验检疫部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谢斌清楚地记得,2003年,为了不让一例非典病例输入台湾,和平办全体进入应急状态,开展联防联控。当时厦门局用的是耳温仪,每测完一个客人还要消毒一次,工作人员日夜加班,仍有些应接不暇。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台湾同胞,一位台湾友人主动向和平办送来了6套额式测温仪,成了厦门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如今,在旅检通道上已不再使用这种‘手枪式’的测温仪了,我们安装了多点智能红外体温快速检测仪等设备,采用“人-机-犬”查验模式,旅客脚步不停就能完成体温和安全的检测。”谢斌说。2008年12月25日,大三通正式启动,两岸往来更加热络。
 

  “厦门是特区,也是国家质检总局的惠台政策示范区,我们一定要发挥特区精神,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谢斌的说法代表了厦门局的心声。30年来,作为特区的一员,厦门局创新锐气始终不减,除做好“规定动作”,还常常“自编动作”,不断推进两岸交流与合作。
 

  2008年12月28日,厦门局局长詹思明率团参访金门,探索两岸检验检疫合作新机制。2010年,他再次赴台,实现与台湾“标准检验局”、“疾病管制局”、“食品药物管理局”、“动植物防疫检疫局”等4家涉检机构的全面接触,实现了全国质检系统的历史性突破。
 

  多年来,厦门局积极先行先试对台检验检疫政策,使厦门口岸相继成为大陆进口台湾水果第一口岸、台湾甲鱼卵销往大陆的首要集散地、大陆唯一金酒分拨基地。率先推动台湾金门酒厂通过中检厦门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实现了大陆认证机构对台湾地区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评审“零”的突破。
 

  特区印象:敢想爱拼会赢

  出场人物:郭书林,技术中心动物检验检疫实验室博士
 

  整齐划一的舞姿,举手投足的默契……在全国质检纪念建党90周年文艺展演上,厦门局选送的舞蹈《党旗闪耀映国门》赢得满场喝彩。有幸参加演出的郭书林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厦门检验检疫局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
 

  这位与特区同龄的女博士,去年刚进入质检系统,是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崇惕的高足。“如果说当初选择厦门局,只因为她雄厚的技术实力;如今融入这个集体,我深深为它和谐向上、昂扬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刚刚进入厦门局,郭书林就有幸参加了进口奶牛的入境检疫工作。炎炎夏日,全副武装地奋战在隔离场,渴了不能喝水,热了不能擦汗,“但大家毫无怨言,一心只想着不能漏掉任何疫情疫病。”同样让小郭深受触动的是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厦门局食品安全突击队迅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22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确证方法,并用22天完成国家认监委紧急委托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行标研制。“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食品理化实验室的灯都亮到深夜。”
 

  在新进人员培训班上,小郭记住了一个理念“敢想爱拼会赢”。正因为“敢想爱拼会赢”,乒乓小将捧回全国质检系统首次联赛冠军,并以福厦国检名义联合组队夺得2金1银1铜;赴四川抗震救灾队因地制宜地采取“三人一组、两人作业、一人观哨”的安全作业方式获得李克强副总理肯定;厦门局在短短4年内实现了从市级文明单位到省级再通往国家级的跨越发展;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视察,并对该局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30年来,厦门局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集体56项次、个人99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集体89项次、116人次,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4个、省市级5个,全国级巾帼文明岗2个、省级巾帼文明岗3个,省、市级“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先进单位7个。“能在这样的集体工作,我备感荣幸。”郭书林骄傲地说。

作者:洪钧 林锦斌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