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免费接诊”暗藏陷阱
专家指出网上问诊缺少监管维权困难
生病后足不出户,只需在网上输入自己的症状,从普通的头痛发烧到疑难杂症,都会有热心的网友和网上“医师”为你“诊断”,开出“处方”。近年来,“网上问诊”的看病方式已经悄然兴起,尤其受到年轻人青睐。
但在追求方便、省钱之余,“网上问诊”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甚至“免费接诊”背后暗藏种种陷阱,值得人们警惕。而作为一种全新的求医方式,“网上接诊”和“网上问诊”行为的监管、维权也存在诸多困难。
网上问诊便捷省钱 渐受追捧
近日,笔者在重庆街头随机采访了近20位上班族,有近八成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网上问诊”。方云说,她和身边的朋友经常上“百度”查症状,然后按网上“医师”开的“处方”到药店买药,“上个月脖子长水泡,经上网查看比对后,按网友的意见去药店买了牛黄解毒片,很快就治好了”。
有过10多次“网上问诊”经历的李桃说,“网上问诊”主要是图方便,去一趟医院要向公司请假不说,还要排队、挂号、做检查,耗时又麻烦,“一些小病小痛上网一查就能解决,省时省钱何乐而不为”。
搜狐网一项“你是电子病人吗”的网络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1710人中,约60%的人表示在身体不适时,第一反应是上网查一查怎么回事。同时有52%的受访者喜欢从网上获取健康知识。
一些正规医院开通的“网上接诊”服务,更是受到不少患者青睐。笔者在重庆调查发现,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儿童医院等都在医院网站上设置有医疗咨询或专家在线板块。西南医院自2008年开通网络医疗咨询以来,咨询、回复记录已达5.5万条。
近年来,“网上问诊”形式还不断翻新。继“在线咨询”、“博客问诊”之后,“微博问诊”也逐渐火热起来。笔者在新浪、腾讯微博上搜索发现,仅重庆肿瘤医院、重庆新桥医院等医院及医生的微博就达数百个,其中加V认证的为数不少,他们的“粉丝”动辄上千人,不少网民通过微博平台,向他们问诊。
网上医师真假难辨 陷阱重重
“网上问诊”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网上开出的药方千差万别,内容难辨真伪,有的“处方”甚至耸人听闻,诊断质量大多无法保证。笔者登录某求医问药论坛,发现一位“老中医”仅凭患者几句简单的病情描述,就开出有十几味草药的“处方”,并且剂量很大。对此,重庆新桥医院中医科主任晋献春表示,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一些病症在医生看完后尚不能马上解决,仅凭描述就开“处方”,其可靠性值得质疑。
另一方面,网络论坛上为数众多的“医师”、“老专家”,是否具备合法行医资质很难判断。笔者在某医药网站申请用户名成功后,化名在“申请专家诊室”页面输入“诊室名称、联系人及电话、诊室设置”等,便轻松地成为一名“医生会员”。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医师李长春也对一些非正规医院网站的“网络医师”、“专家”身份表示质疑,他说正规医院医生很难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为广大网友开“处方”上,“网上接诊”的“医生”真伪混杂,不可一概全信。
此外,“网上免费问诊”正逐渐成为一些人推销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品甚至非法药品的幌子,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笔者调查发现,一些来路不明的药品销售网站往往打着国家科研机构、专科病医院的旗号,推出所谓“知名医生”、“专家”帮网友答疑解惑,名为“免费接诊”实则卖药获利。
网上问诊监管缺失 维权困难
“网上问诊”除了误诊的危险,在维权上也存在风险。据了解,目前我国出台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治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范医疗行为,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治理办法》,也对医疗保健信息的发布进行了规范,但却没有对网上诊疗行为做出具体要求。
重庆知名维权律师周立太说,“网上诊断”这种边缘的诊断方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医生资质无法核实。如果出现问题,患者将无法找到网上医生,责任很难追究,相关部门也无法对具体的诊疗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在相关法律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患者只能依据现有法规针对非法行医、无医生资质、无医生证件的网站和个人,向卫生行政监管部门投诉。网络发布不真实信息,或虚构、捏造事实,发布虚假广告,则可向工商部门投诉。周立太还提醒,通过论坛、QQ、邮件等方式进行“网上问诊”时,患者应有风险意识,尽量把对话文本等内容保存下来,以备将来维权之需。
重庆市卫生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对于“网上问诊”行为,调查取证十分困难,做到有效监管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广大患者应尽量选择正规医院及其网络接诊平台求医问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