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获假冒伪劣产品后,一般的做法是将它们集中起来统一销毁,以免其流入社会造成危害。这当然是必须的,不过,在销毁之前,这些害人货还是可以利用一下,发挥其来到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积极价值——举办假冒伪劣产品展览,让民众认清这些假货的真面目,从而远离它们,抵制它们。
事实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比如,不久前韩国首尔就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假冒商品展览会。这次展会不仅吸引了大量市民参观,而且韩国相关政府官员也被要求出席。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这种做法,最近我国多个部门正在网上举办类似的展览会,许多地方也已将其列入打假行动的一部分。不久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办了一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成果展,自治区公安厅、农业厅、商务厅、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南宁海关等6个厅局单位展示了查获的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并现场向市民介绍了辨别真伪商品的有关知识。
毋庸置疑,举办这样的展览会通过曝光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性,可以对制假售假行为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经营者诚信守法意识,提高消费者识假辨假能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相比于政府监管部门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对制假售假行为进行查处这些直接的、硬性的打假方式,举办假货展应该算是一种间接打假,或者说是“软打假”。这种打假方式更多地借助了社会力量,且容易深入到精神、心理、道德层次,因而对制假售假行为更具根本性的遏制作用。如果说直接打假是通过“打”实现“戒”,那么间接打假则是通过“戒”实现“打”,而两者最终的目的可以统一为制止违法、保护合法,还原市场秩序。
然而由于受展会时间短、展地少且固定等客观条件限制,举办假货展这种打假方式的社会效果虽明显但往往影响范围不够广,影响力也不够持久。破解这种局限性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建一些假货博物馆。法国制造商联合会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在巴黎开了个假货博物馆,长年向公众开放。参观者在这里能看到世界知名品牌的香水、钟表、汽车配件、家用电器等展品。每样展品都有真假两件,附有让人们辨别真伪的说明文字,再加上工作人员的解说,这样人们很容易就能练就一双识别假货的火眼金睛。
德国的索林根也建有一座假货博物馆,其中陈列的展品都是过去30多年间德国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开展“反假货行动”的获奖作品,得奖的假货和正品一起被送到这个博物馆收藏。奖杯被设计成鼻子涂成金色的黑色小矮人雕像,但迄今为止,所有奖杯都还陈列在博物馆中,从未有获奖者愿意来领取它们——尽管在德国谚语中获得“金鼻子”代表富有,可是靠生产、销售假货发财的人,自然明白自己是个“小矮人”,而且身黑、心黑。
在我国,也有人建议建立假货博物馆,只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见到实体馆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倒不是遗憾缺少这样的博物馆便缺少了一个学习打假知识的机会,而是遗憾缺少这样的博物馆实际上是缺少了一种打假手段。这也说明在“软打假”上,我们的表现尚“软”,也就是说软打假的思路、策略、手段等还不够充分,通过“戒”实现“打”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当然,要进一步发挥软打假的实际效用,除了增强现有打假手段的力度,让它们形软实硬、外柔内刚之外,还要不断开拓思路,开发出更多的软打假手段,将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吸纳进来,以形成对制售假劣行为的渗透、包围和挤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