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儿童玩具真的是太多了。就仿真类玩具而言,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仿,而且很多玩具几乎都仿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正因它们以假乱真才制造了许多潜在的危害。据媒体报道,银川一位姓闻的女士近些天一直为她上小学的儿子担心。一天放学回家,儿子拿一把小刀突然向她身上扎来,把她吓了一跳。可儿子却大笑起来,晃晃刀又在自己身上扎几下,说这是可伸缩的玩具刀,吓唬人玩儿的。即使如此,闻女士还是很生气,让儿子把刀收起来。过了几天,闻女士又在茶几上看到这把刀,就拿在手里好奇地在胳膊上扎了下,却感觉很痛,仔细看才发现,这不是那个玩具而是把真刀!
事实上,能够制造危险的玩具,绝不限于仿真武器这个类别,而其所制造的危险也不仅限于身体方面,还可能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影响。比如市面上一直很流行的整蛊玩具以及带有血腥恐怖色彩的暴力玩具和迷信类玩具等。不管追什么风、走什么路线,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可能对人产生不健康影响的玩具统称为另类玩具。如何管理这类玩具市场,清除其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已成为监管部门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鉴于近年来儿童玩具产品问题不断增多,各地政府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儿童玩具市场的监管力度,使儿童玩具市场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净化,但是,监管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老问题——如何对产品本身并不存在物理性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却可能对儿童具有潜在的精神和心理损害的玩具实施监管?有专家指出,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恐怖玩具,主要是追求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对于胆小、孤僻、敏感的儿童来说,如果遭遇突如其来的恐怖玩具恐吓,则可能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而这种影阴甚至可能深深地埋藏在他们的内心,在潜意识上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甚至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其他另类玩具的负面作用也不断被证实。
尽管人们一再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对不良玩具加强管理,还少年儿童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然而不良玩具并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从市场上逐渐消失,相反,这些玩具却一天天花样翻新,似乎日渐增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在于,目前我国虽然对玩具的生产和销售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但仅局限在质量和安全层面上,对玩具所承载的精神内容却没有相关标准和法规来规范和保障,这就使得相关部门在查处此类危害儿童心理健康的玩具时缺乏依据,不好把握尺度。
依据和尺度的问题,实际上可以还原为一个概念问题,即确定什么是儿童玩具。在我国现有的有关玩具的法律法规中,的确找不到“儿童玩具”的确切解释,而与之相应的具体规定自然也就尚付阙如。将“儿童玩具”概念引入法律法规,意味着必须建立玩具分级制度,对玩具市场实施严格的等级管理。就像对电影、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进行分级管理那样,对玩具产品也进行分级,划分出成人玩具、儿童玩具、性玩具等若干类别,制定相应的专门标志,受专门的法规制约。如果发生将成人玩具卖给儿童的行为,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
玩具分级制度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已实行多年,可以对其进行借鉴,但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玩具分级制度,还要更多地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文化传统,不可照抄照搬。当然,建立玩具分级制度解决的仅是儿童玩具市场的监管依据问题,这个市场要想从根本上得到净化和规范,还有赖于监管部门真正负起责任来,严格监管,同时,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应该加强自律意识,为儿童们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玩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