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委员会草案(CD稿)投票的最后一天。当天15时,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玫代表我国在ISO网站上投出了一枚反对票。
如果2/3以上投赞成票,碳足迹国际标准的CD稿将成为国际标准草案(DIS稿)。这样,这项标准极有可能于2012年7月正式发布。而最终的投票结果显示,这项标准终以不足2/3的赞成票没有成为国际标准草案。
2008年4月,ISO开始制定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担任I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分技术委员会的联合秘书的刘玫参加了这项标准制定工作。碳足迹国际标准包括《产品的碳足迹 量化》(以下简称第一部分)和《产品的碳足迹 信息交流》(以下简称第二部分)两部分。在2010年12月的CD稿的第一次投票中,第一部分获得通过,第二部分没有通过。当时我国对第一部分投的是赞成票,对第二部分投的是反对票。
那么,5月22日的投票怎么又成了一项标准了?刘玫解释说,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是ISO最大的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分技术委员会又是这个委员会中最活跃的分技术委员会,由于碳足迹国际标准备受瞩目,每次参加工作组会议的代表都在50人以上。由于此前第二部分没有通过投票,为了在2012年7月前完成这两项国际标准,2011年1月的工作组会议提出将两项标准合为一项标准,工作组投票按专家身份进行,一个国家派几名专家就是几票。我国派出两名专家,但很多国家都派多名专家,如日本派8名专家,瑞典派7名专家,尽管我国代表不同意合并,最终的举手表决还是以46:12的结果通过了两部分合并的建议。
这是碳足迹国际标准的一次重大的变化。本来我国的意见是赞成第一部分,反对第二部分,两个部分合并后,是反对原来赞成的第一部分,还是赞成原来反对的第二部分就成为问题了。就在本次投票前的5月17日,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了一次专门的研讨会,来自各方的代表一致同意投反对票。这个意见得到了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据了解,我国投反对票的理由首先是目前标准的名称、内容与当初ISO批准的项目提案不一致。而在技术方面,一是目前的标准仅仅用于信息交流,对于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其他用途未包括在内,将限制国际标准的应用;二是标准中环境信息交流的原则、程序、方法和要求已在ISO相关标准中详尽说明,没必要重复描述;三是标准信息交流的定义过于狭隘,交流方式仅限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应增加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交流内容。
据介绍,英国最早于2007年3月试行推出全球第一批产品碳标签,目前全球已有14个国家与地区推出碳标签制度。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国家发改委、国家认监委于2010年9月正式启动我国低碳认证制度研究,这项研究以低碳产品认证为突破口,产品碳足迹标识是这项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下半年我国可能开展相关低碳产品认证的试点工作。
分析认为,我国既是出口大国,也是排放大国。我国电力主要依靠煤炭,排放因子大,如果标准用于同类产品间的比较,就将对我国的出口产品不利。我国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应用不够全面,缺乏数据库支撑,实施碳足迹国际标准的困难较大,可能增加企业负担,削弱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虽然投了反对票,但我国还坚持按ISO的计划推动碳足迹国际标准第一部分的制定。在投下反对票的同时,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向ISO提出了我国对碳足迹国际标准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尽快出台原来已经通过的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应补充完善内容后再进行投票。一方面解决好标准自身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为我国及早适应碳足迹国际标准留下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