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大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当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20种,其中,粗钢、煤、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国人并没有为此而欢呼雀跃,大家清醒地知道,无数第一的背后是我们付出的高污染高能耗,我们走的是规模经济之路。因此,温家宝总理今年在两会上提出,“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走提高质量和效益之路。
“中国只能说是经济强国,但还算不上质量强国。”包括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在内的近40名代表、委员认为,应该尽快将“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已经刻不容缓。正如中国质量之父刘源张院士所言,国之强大,缘于国家制度的逐步完善健全,把质量纳入国家制度层面,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杠杆,中国的质量发展就得益于此,未来,“十二五”规划纲要已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
梦醒质量兴国
见证了国家质量发展历史的刘源张院士告诉笔者,我们国家由质量兴国到质量强国走过漫长之路。他结合自己的经历梳理了我国质量发展之路。
还记得那个经典的画面吗?1978年秋的日本,坐在世界上首条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上飞驰的列车车厢里,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初次体验到时速200公里的日本高铁,这位后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人禁不住感叹:“我们落后了,什么时候我们能追赶上这风一样的速度?!”
这个经典的瞬间,时刻提醒着人们应该知耻而后勇。时光荏苒而过,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高铁技术已经达到时速480公里,甚至连美国人、德国人都不得不买中国的技术,中国的高铁质量让世人信服。
见证了中国质量发展历程的86岁老人刘源张院士说,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小平同志的一句 “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高瞻远瞩振聋发聩!“有必要采取通过一项固定的活动,来提高全国产品质量,提升群众的质量意识”则成为了中国经济振兴之时的国家意志!
原国家经济委员会立即设置了专门处理质量问题的办公室,并于1978年6月24日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每年9月在全国开展质量月活动。
寰球同此凉热。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践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总经理费根堡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中国的近邻日本则在二战后的经济复兴时提出“质量救国”的口号。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兴起质量管理“革命”,质量管理方法已经从生产、服务的配属地位走向了指导地位,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而此时的中国,也已经开始梦醒。 1985年冬,时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张瑞敏怒砸冰箱,成为了中国质量强国进程中的一大里程碑事件。
追梦质量兴国
张瑞敏20多年前那著名的一锤,把“质量”二字深深地砸进了许多中国人的心里。质量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北京质量协会秘书长白建国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早在1992年春,在时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艾丰老师的倡导下,‘中国质量万里行’的活动在北京启动。一场轰轰烈烈、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打假”攻坚战从此席卷中国的大江南北。
1996年12月24日,中国以国务院文件形式正式发布施行《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我国质量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是中国为加强质量工作而采取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全球质量发展的变化,认识到质量始终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刘源张说,自此,中国开始了追逐“质量兴国”之梦的脚步!
5年后也就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除了中国制造的质量,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的企业如何按照国际市场的质量准入标准生产产品,如何履行出口产品达到进口国标准的承诺。
随后,由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倡导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也诞生了,就在这一年,中国名牌评价制度开始实施。 到2007年9月,有1957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称号,这些名牌产品是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表,是我国实施名牌战略的见证。
虽然这项工作因为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而饱受争议,但中国名牌产品评价体系对当时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功不可没。至今,我国各个省市都在积极实施区域名牌战略,成效显著,涌现了大批自主品牌。
我国品牌建设为何成效显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巨大市场……这些当然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追根溯源,还要归结于:我国走上了一条“以质取胜”的正确道路。
孙波说,《质量振兴纲要》颁布至今以来,我国质量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从法律到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保障、监督体系,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纲要》的颁布和贯彻不仅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对提升我国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