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完成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国家统计局有关课题组刚刚完成的《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报告显示,经运用最新研究构建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对2006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数据进行测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为0.532,即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一半。城乡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在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从政策研究上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各级政府加速缩小城乡差别、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出发,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课题组,对当前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诸多因素,如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劳动就业、就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技能培训、收入、职业、行业、所有制和所在地区等变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从六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在我国,户籍制度是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民工群体分隔的主要制度安排。城乡居民因身份不同,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福利待遇便有较大差别。无论是测评推理还是生活实际都一再证明:拥有本市户口可以显著改善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水平,特别是在住房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方面;且城市级别越高,户口的“含金量”也越高。
要想缩小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生活质量上的差距,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使外来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拥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然而,从以往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看,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且越是具有吸引力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越是举步维艰。由于它涉及到就业、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因而,要求全国同步改革显然不现实。研究报告建议,在目前情况下,城市应以积极的态度尽力而为,可先在基础设施、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创造条件。

(二)切实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研究人员从农民工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中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这两个人力资本变量对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应的政策含义也非常清晰,即政府需要通过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来促进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让农村地区的学龄人口有更多接受教育和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根据一些研究,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初中生均经费差距大于城乡小学生均经费差距。另外,城乡之间不仅在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上有差别,在教育投入的质量上差别也比较明显。因此,应该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
二是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样本数据表明,目前49.8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68.75%的农民工没有任何专业技术;且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越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有74.02%的人参加过技能培训,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中只有18.65%的人员参加过技能培训。因此,政府可以举办一些项目培训,组织农民工学习职业技能;或者对培训农民工的雇主给予奖励,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投资。
三是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学校读书,必须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在被调查的5065名有子女随行就学的农民工中,近半数的农民工交纳过借读费和赞助费,人均费用为1226元。可见,虽然许多城市已经陆续出台了禁止收取外来劳动力子女借读费的政策,但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仍不容乐观。

(三)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农民工生活质量分类指数看,当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严重滞后。要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生活质量水平,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根据我国国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遵循“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须充分考虑农民工收入低且不稳定的特点,应专门研究确定与农民工低收入相适应的费率,使其能够参加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另一方面,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征,应当在区域和统筹单位方面建立统一的费率转接制度,使农民工不论转移到何处,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并享有相应的权益。因此,应该探索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低交费、低水平、广覆盖、安全接转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对农民工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农民工所处的职业、行业和企业所有制类型对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水平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由于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依然存在对外来农民工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职业、行业和所有制上的分割,使农民工陷于不利地位。因此,消除职业分割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水平。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小时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职业内部的工资差距,因此在政策上必须推动职业内部的报酬平等。由此可见,出台一个全面的反歧视劳动力市场政策,以保证职业的选择机会平等和推动职业内部的报酬平等,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将非常重要。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除了要打破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身份界限之外,还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一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城乡纵横相连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为农民工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二要注重市场法制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秩序;三要进行职业培训等制度方面的创新,为农民工无障碍地进城转化为产业工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平台。

(五)着力研究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住房是生活必需品,住房条件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从农民工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举家外出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水平,而住房和子女就学又是制约农民工举家迁移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因此,从有助于全家迁移的角度看,改善农民工的住房环境也可以间接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水平。
当前,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需要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考虑。从长期看,政府应着手研究通过公积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的调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政策范围内。比如,目前农民工租房房源主要是城市边缘农民建的出租房和部分市民手中的存量住房,可以考虑把符合出租条件的房源统一登记,纳入廉租房供应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在城市定居,政府对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考虑得越早,就会越主动。

(六)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
从前面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中有关权益保护方面的测算来看,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仍然存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依然是各级政府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应着力将重心放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制度,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起规范的日常巡查机制,重点开展社会保险费稽核、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有效机制,如法律援助等。另外,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需要在法律上修改和完善《义务教育法》相关条款,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义务教育法》能惠及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每个适龄儿童。

作者:记者 钟蓝 来源:中国信息报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1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