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第八届全国六西格玛大会热议六西应用创新发展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洋树”进入“青春期”
 

  分享成果,交流经验,查摆问题,谋求发展。4月的南京,春意盎然。在风景如画的钟山脚下,一场质量盛会——2010年度全国质量技术奖励大会暨第8届全国六西格玛大会吸引了近600名质量人在此汇聚。
 

  围绕着“质量技术——应用、创新与发展”主题,与会代表在4月27~28日两天的时间内,分别在20多场“项目与经验分享会”中,就目前我国应用六西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突破、创新与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瓶颈:“青春”的烦恼
 

  4月27日下午,一场名为“倡导者沙龙”的交流会,围绕着“六西——瓶颈与突破”的主题进行,吸引了40多位质量人参与。“沙龙”分10个问题,从高层领导支持、管理模式整合、系统规划、基础构建、项目管理、激励体系建设、企业文化等不同角度,对六西应用现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现场不时出现思想的交锋、碰撞。而许多话题都是从实际应用六西的“瓶颈”深化开来的。
 

   “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薄弱点,可能会制约六西今后在中国的发展。”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质量管理部部长余凤琴坦言,目前许多企业也培养了不少黑带、绿带,做了不少项目,每年也都有一些项目获奖,但如何梳理这些知识,使类似的问题在今后的生产中不再重复出现,“好像我们做得不是太好”。
 

  许多企业和专家提出的问题甚至更尖锐,也更具普遍性。比如,企业花钱培训的黑带,不到两年就跳槽了;高层领导开始对此还有热心,但一两年之后又“变脸”了;因为人事变动,有些规划和项目进行了一半就停止了;一些企业的成果撰写和发布流于公文式的形式等。
 

  “我们举办这个沙龙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交流,探讨中国今天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并寻找解决途径。”在一手操办这事的中国质量协会战略部主任李文成看来,六西管理就像是中国企业引进栽种的一棵“洋树”,近10年的时间,如今在中国已是枝繁叶茂,进入了“青春期”,但随着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同时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如果这些困惑不解决,六西管理就不能深入进行下去。”问题“沙龙”的设计者、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何桢说。
 

  突破:创新正当时
 

  正是因为困惑,所以就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实践。大会讨论期间,许多代表认为:如今,在六西逐步融入中国本土企业文化的关键时刻,正是中国企业寻求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力求突破的关键时期。
 

  首先,是创新的大环境优良。中国质量协会会长陈邦柱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攻坚关键期,也是质量事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依靠质量竞争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作为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之一,六西管理也必将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
 

  后来居上的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同其他钢铁企业相比,虽然导入六西管理只有三四年的时间,但至今,用南钢董事长杨思明的话说:六西管理已经成为“让南钢发展得更有质量”的重要手段。
 

  另外,在许多代表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攀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为我国企业提振信心,用先进质量方法提升质量水平也增加了动力,这势必也会迎来一个六西创新的高峰期。
 

  其次,创新技术基础条件基本具备。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六推委)主任弋辉认为,六西管理发展到今天,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同国外推行了几十年的企业还存有差距,但在“广度、深度上”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比如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实施企业不断增多、项目数量逐年递增、经济效益成倍增加等。
 

  对于弋辉所说的“广度和深度”,全国六推委办公室主任王丽琳更喜欢用数字解读。这个专事“中国六西工作”的大忙人介绍,从2002年中国质量协会筹建全国六推委至今,中国企业推行六西的数量已由过去的四五百家发展到今天的四五千家;推进领域由制造业不断向金融、医院、电信等服务业拓展;黑带考试、注册人数由过去的零发展到今天的逾万人;参会人数由从第一届的100多人增加到今天的600多人;申报评奖项目从最初的几十个到现在的300多个,由此可见六西格玛在中国的蓬勃生机和发展基础。
 

   “因此,依靠创新,寻找突破口,而今正逢其时。” 王丽琳坚信,这一天“就在今朝”。
 

  发展:本土化思考
 

  又是一个“舶来品”,看你如何发展?在一些人眼中,六西格玛管理如同当年引进的QC小组、5S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一样,也是一个“舶来品”,但如何把这个先进的方法融进本土化基因内,也成了当今的管理者面临的一道课题。
 

  “从陌生到接触到引进,再到创新和发展,任何‘舶来品’的消化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毫无疑问,六西未来的发展必须要结合中国本土化管理实践,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之路。”深圳市协力中兴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裁邱模荣说,在这方面,他们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研究发布的《战略导向的六西格玛管理》课题,还因此获得了第12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而本届大会表彰的200多项获奖成果,评选标准同样也兼顾了“中国特色管理经验”。
 

  比如,在项目的实施上,随着经济发展对大质量环境的要求,过去实施的项目是单纯的从改善产品质量问题入手,如今,结合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许多项目已经扩大到交货期、售后服务、节能减排等方面,并且大都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际实施的项目,为六西方法本土化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即使是在一些世界性的难题上,中国企业也进行了探索。比如如何让高层领导持续重视和支持六西格玛管理,这是推行六西到达一定时期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海尔集团实施的“人单合一”原则下的“术、路、人”做法,同样具有可资借鉴的“中国特色”。
 

  作为海尔集团的资深黑带大师,张德华解释,所谓“术”:既是集团层面上的战略目标;“路”:各下属单位承接集团的目标;“人”:个人所承担的分解任务等。如此“固化”标准体系,让上、下层员工在良性轨道自然互动,形成常态化机制,使高层成为一个支撑体而不是“永动机”,这样才能避免“只有领导亲自参与,项目才能得到重视和支持”的尴尬困境。
 

  陈邦柱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广国外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同时,也形成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如鞍钢宪法、武钢质量效益型道路、质量信得过班组、质量问题双归零、日清日高管理法等,这些方法源于我国企业特定的环境和管理基础,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对此应认真加以总结,找出这些质量方法的内在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更好应用于我国企业。

作者:杜吟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