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2010年陕西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2010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强省战略的正确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了生产总值10021.53亿元,增长14.5%,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1.32分,跃居全国第15位,没有发生系统性的质量问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提升,充分发挥了质量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市场竞争、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基础保障功能。
 

  专栏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内涵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根据现实统计数据,通过数理分析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百分制)。由质量水平和质量发展能力两个二级指标,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市场适应能力6个三级指标和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国际市场销售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比重、人均产品销售收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12个初级统计指标构成。
 

  一、 陕西省质量总体状况
 

  (一)产品质量状况
 

  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国际市场销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质检总局2010年公布的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显示,陕西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四年稳步提升,达到81.32分,比上年提高了0.75分,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平均水平。
 

  与周边地区相比,陕西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比山西、内蒙古、河南高4.79分、0.23分、2.72分,比湖北低0.62分。其中,质量水平的得分,高于山西、湖北、河南,低于内蒙古;发展能力的得分,高于山西、河南、内蒙古,低于湖北。
 

  2.工业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但小型企业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
 

  2010年,陕西省质监局对全省22类4386家企业的324种产品开展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为88%,比去年同期提高0.8%,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从企业规模来看,监督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4%、24%和62%,产品质量合格率分别为98%、92%和77%;从抽查的结果来看,小型企业的抽查合格率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农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投入品化肥的质量较前两年有所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2010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陕西省总体合格率为98.4%,其中食用菌合格率为100%,列全国第1位;蔬菜合格率为95.8%,列全国第6位;水果合格率为98.4%,畜产品合格率为99.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列全国第17位。
 

  农业投入品监测情况。饲料合格率为98%,兽药合格率为79.1%,农药合格率为91%,肥料合格率为70%,总体质量较前两年有所提升。
 

  4.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较上年有所提高,但部分食品的净含量合格率不高。
 

  专栏2:净含量的内涵
 

  净含量是指标签上注明容器或包装内食品的重量(不含包装)。
 

  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食品生产企业共10012家,其中3312家企业获得4044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占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的33.1%。全省组织对15181批次食品开展质量专项监督抽查,抽查合格率为97.3%,较上年提高0.8%。但是在计量监督抽查方面,米(包括大米、小米、杂粮等)、果汁(含蔬菜汁)、调味料、熟肉制品、小食品(包括糖果、蜜饯等)的净含量总体合格率只达到87%。
 

  (二)工程质量状况
 

  1.陕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2010年,全省建筑工程质量总体平稳,共有54项工程获省级“长安杯”奖,5项工程获国家“鲁班奖”。在质量安全大检查中,建设厅共检查在建工程76个,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涉及施工企业68家,监理单位62家,先后下发各类质量安全问题通知单44份。其中,责令停止施工通知单6份,责令暂时停止施工通知单15份,纠正违法行为通知单10份,责令排除重大隐患通知单13份,确保了工程质量安全。
 

  2.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稳步提升,总体质量再创历史新高。
 

  从实体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来看,总体合格率为94.9%,较上年提高0.3%;路基压实度、混凝土强度、厚度等关键指标合格率为99.2%,较上年提高0.1%;桥梁工程钢筋保护层厚度、结构尺寸、钢筋间距、预应力孔道坐标等弱项指标合格率90.2%,较上年提高1.9%。
 

  (三)服务业质量状况
 

  服务业范围较广,本次选取了流通领域商品和服务质量、通信服务质量进行了分析。
 

  专栏3:服务业的内涵
 

  服务业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根据国家2003年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我国将服务业划分为15类:1.农林牧渔服务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批发和零售业;5.住宿和餐饮业;6.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7.房地产业;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教育;1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1.2010年,陕西省流通领域商品和服务消费申诉中,商品消费申诉占到总申诉量的3/4,质量申诉占总申诉量的一半以上。同上年相比,服务消费申诉比商品消费申诉增幅明显,其中培训服务类申诉量同比增长6倍,以驾校培训申诉最多。
 

  2010年,省工商系统共受理消费者申诉7842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57万元。从申诉类型来看,商品消费申诉5942件,占申诉总量的75.8%;服务消费申诉1900件,占申诉总量的24.2%。从申诉的内容看,质量申诉为4213件,占申诉总量的53.7%;售后服务申诉为1652件,占申诉总量的21.1%;其他依次为合同、价格、人格、尊严、人身权、计量、安全等,占申诉总量的25.2%。
 

  2.电信服务满意度较上年提高2.5分,用户申诉降幅明显。在全省电信用户中,近70%的申诉者对服务质量不满。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的测评数据显示,2010年,陕西省电话用户满意度指数83分,较2009年提高2.5分,连续三年超过80分,电信用户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均有所提高,电信企业诚信度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指数明显提升。
 

  2010年,陕西省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共收到用户申诉2318件,在用户申诉中,反映服务质量问题的占69.76%,反映收费争议问题的占20.23%,反映通信质量问题的占10.01%。与2009年相比,全年申诉总量下降30.4%。服务质量类、收费争议类、通信质量类降幅分别达到30.0%、39.1%和6.5%。
 

  (四)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省域综合环境竞争力排全国第17位,与陕西省GDP在全国的排名持平。
 

  201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与2009年持平,全省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4~357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9.3%,与上年基本持平,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全省酸雨发生频率为0.2%,同比下降2%,酸雨污染状况有所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主要河流水质保持稳定,渭河水质略有好转,其中渭河干流水质以劣V类水质为主,属重度污染,渭河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好转,劣V类水质断面比上年减少1个,渭河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15.9%;无定河、延河、丹江、汉江、嘉陵江水质继续保持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水量达标率均为100%,所测湖库型水源地营养状态均达标。全省城市总体声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10个地级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为较好的占60%,与上年基本持平;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干道两侧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现象仍较为严重。此外,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完成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分别控制在81.1万吨和31.5万吨以内的目标。
 

  二、陕西省质量管理现状
 

  (一)质量管理能力
 

  1.质量奖励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企业及社会参与质量工作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陕西省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
 

  2009年,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简称《意见》),启动了“陕西省质量兴省先进市县区”的评选和“陕西省质量管理奖”的评价工作,与陕西名牌产品的认定工作一起形成了分别针对政府、企业、产品的政府奖励制度。截至2010年底,全省各市(区)、92个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量兴市、兴县(市、区)活动,部分市、县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兴平市等10个县(市、区)被省政府表彰为2010年“陕西省质量兴省先进县(市、区)”;138家企业积极争创陕西省质量管理奖,3家企业获得2010年陕西省质量管理奖,3家企业荣获2010年“陕西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80家企业的258个产品被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各级政府用于名牌培育的工作经费达2102万元。政府质量奖励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企业及社会对质量工作的关注度与积极性,使各级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使企业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使全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或改进,为陕西省经济综合实力和质量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发挥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作用。
 

  2.名牌战略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名牌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产品质量高,成为企业的标杆和榜样。
 

  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陕西名牌产品416个,中国名牌产品27个。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的质量保障能力较强,在2010年名牌产品监督抽查中,名牌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为100%。
 

  从名牌产品的销售额来看,2010年名牌产品的销售额较上年增长22.14%,占到全省名牌企业销售总额的69.07%,名牌产品对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从工业总产值来看,2010年全省共有305家名牌企业,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6.82%,但其工业总产值却占24.78%,名牌产品对促进陕西省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企业的纳税额来看,2010年名牌企业纳税总额较上年增长17.68%,占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的36.97%,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一批骨干企业的质量管理成熟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认证证书已从最初的质量管理体系延伸到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截至2010年底,全省各类有效认证证书共6403张。
 

  从陕西省三大管理认证证书数量方面来看,各类组织共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证书4224张、环境管理体系证书722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证书588张(分别占全国相应证书总量的2.15%,1.67%和2.21%,分别位列全国31个省市中的第14、16和17位),基本涵盖了陕西省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及有色冶金领域的规模以上企业。
 

  (二)与质量相关的技术基础能力
 

  1.标准化基础作用逐步增强。
 

  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有了实质性进展。全省共有19个单位承担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位列全国第四。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企业共参与制订国际标准11项(占全国的14.3%),国家标准288项,行业标准200项,共发布省级地方标准843项。产品采标和标准备案工作不断完善。全省企业产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700项,企业标准备案5854项。全省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7个,省级示范区44个。实施农业标准化以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量平均每年增加20%以上,经济效益平均每年增加35%以上,优质品率平均提高近30个百分点,示范区农户人均收入每年增加40%以上,示范区农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2010年荣获两个“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2.计量技术基础不断夯实。
 

  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依法设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95个(省级1个、市级11个、县级83个),省级授权法定计量检定机构31个。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12项,其中陕西省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82项(国家授权建立工作基准6项,辐射西北),省级次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共116项,基本满足和覆盖了陕西省量值传递工作的需要。在计量器具强制检定方面,2010年全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计量器具总数为107万台件。其中,强制检定计量标准器具3814台件,工作计量器具257296台件(不含民用四表),完成强制检定民用四表共81.5万台件,其中水表28万台件、电能表24万台件、燃气表18万台件、热量表11.5万台件。
 

  3.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全省已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检测机构涉及国民经济各主要领域,为陕西省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截至2010年底,全省质监部门依法设立和授权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共82家(依法设置的机构33家,授权质检站49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家。全省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共756家。其中,建设工程领域167家、环境和空气质量领域52家、机动车安检机构49家、医药卫生领域54家、专业从事节能检测的机构11家,上述5大领域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数量已占全省资质认定检验机构总数的45%,为陕西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质量保障能力
 

  1.质量管理的法律基础进一步明确,质量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陕西省已逐步形成以国家法律体系为主导,地方立法为补充,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具有陕西特点的质量法律和制度体系。截至2010年底,在质量方面,陕西省先后出台了四个地方性法规、四个政府规章,印发了多个省政府规范性文件。质量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全面推行质量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2.政府公共财政对质量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0年,农业部门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各类质检机构133家,累计授权检测产品2138个;质监部门预算专项经费比2009年增加了2042万元;全省质监系统和各市、县政府共投入1.26亿元用于检测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3.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为陕西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注册质量工程师和注册设备监理师为例,2000年全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施以来,陕西省累计2389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全国质量工程师总人数的2.53%,位列全国第14位。这些人才资源分布在陕西省各行各业,为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推动陕西质量总体水平的稳步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制度从2004年开始实施,截至2010年底,在陕西省注册的设备监理师共419人(包括外省市通过考试在陕西省注册的人员),占全国设备监理师总人数的3.9%,位列全国第10位。注册设备监理师为确保陕西省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全省宏观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协调指导全省质量工作的有效性不强。当前的质量工作还不能够完全覆盖现代质量工作的全部内涵,形成质量推进的整体合力。在质量指导方面的包容性和一致性不够,单个部门对全省质量状况掌握的不全面;此外,质量工作绩效还未纳入市级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部分行业协会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自律功能偏弱,对于行业质量现状、推进行业质量发展方面重视不够。
 

  (二)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监管工作难度加大。目前,全省10012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小企业、小作坊占66.9%,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乱、素质低”的特点。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自检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较低,食品安全隐患很大,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漠、见利忘义,为追求非法利益故意逃避监管,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陕西省食品行业形象。由于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手段落后(基本靠人工巡查),难以适应食品产业链长、涉及环节多、监管工作量大的现状,容易出现监管的漏洞和死角,行政风险加大。
 

  (三)重大产业项目开发建设中对配套相应的检验检测机构考虑不够。陕西省质量技术基础仍存在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检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能级和高新产业急需的实验室欠缺。此外,近年来陕西省在经济开发区建设和集群工业园建设时,没有充分论证考虑建立配套检测机构(如计量、标准、质量等),许多新产品只能到外地送检,造成检测周期长、检测成本高,加重了企业负担。
 

  (四)陕西省中小企业数量多,质量水平不高,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据统计,陕西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工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科技含量低,技术构成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从2010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看,小型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77%,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从2010年全省质监系统受理质量投诉举报和查处质量违法案件的情况来看,全年共受理质量投诉举报5608起,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10884起,涉案货值达1.04亿元,其中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质量诚信的缺失,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危害,而且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使质量监管的工作难度不断增加。
 

  四、对策和建议
 

  (一)全面推进质量兴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建立以依靠地方、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为要求的大质量工作机制,落实地方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的责任。将质量安全列入市县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督促各级政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制定质量发展规划。加大对市县质量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全省现有质量技术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市县质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区域质量技术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争创质量兴省先进市(县、区)活动,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展“陕西省质量管理奖”评价活动,引导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不断提升。
 

  (二)毫不松懈地抓好以食品为主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落实企业和各级政府的责任,强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二是健全以食品为主的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对检验检测设备、装备的投入,为保障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进一步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加大监督抽查经费投入,强化产品缺陷信息分析,防止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四是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以食品为主的制假售假和各种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各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三)不断完善技术基础配套建设,努力提升技术基础能力。一是在重大产业项目开发立项时,将质量发展纳入总体规划,吸收质监部门参与,围绕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和检测配套进行质量评估,完善相关技术基础配套建设,特别是对检验中心用地和建设资金方等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加强全省技术基础建设统一规划,深入分析“十二五”质量工作发展趋势和陕西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和民生、节能环保等重点产品对技术基础资源的需求,加大技术基础的公共投入,调整技术基础资源布局,加快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质量帮扶力度。一是合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陕西省中小企业技术成果、交易、交流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二是设立质量发展促进基金,帮助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强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工作;三是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不断提高质量水平,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陕西省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陕西省公共信用交换平台建设。整合各有关部门和机构拥有的公共信用信息,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实现政府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信用资源共享。二是建立良好行为信息鼓励制度,对陕西省名牌企业、质量守信企业在政府采购、企业融资、项目立项、评选先进时作为重要参考,营造守信奖励,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大质量诚信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培育和强化全社会的质量诚信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信用环境。四是逐步建立质量诚信分类分级评价机制和公示制度,将质量信用等级划分结果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加大打假治劣力度,提高质量失信违法成本,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作者: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3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