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咨询机构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占比达到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这意味着,按产出计算,中国已经打破美国连续110年占据世界头号商品生产国的历史纪录,真正成为了世界头号生产国。
对于中国夺走“头号生产国”这个头衔,美国人反应很平淡。在他们人看来,美国制造业产出虽然在总量上略低于中国,但美国的制造业工人为1150万,而中国相同的部门却雇用了1亿人。也就是说,美国的制造业效率几乎是中国的9倍。况且,中国制造业产出的很大一部分是美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推动的,而且是基于源自美国的技术,尤其是在电子等领域。
有这么大的差距在,再看“头号生产国”这顶大帽子,就没什么好高兴的了。在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入口处的石柱上,刻有一句被认为是点燃希腊文明之火的格言——认识你自己。这一格言对于当前的“中国制造”而言,意义同样十分重要。的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世界震惊,如今的世界市场处处都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记,然而“中国制造”自身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既掣肘我们的经济发展,也常常成为别人指责的把柄和借口。与“效率低下”相伴,“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等也是西方一些国家施与“中国制造”的骂名,当然更有“质量不高”的质疑。
对此,我们必须要实事求是、据理力争,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但更要面对问题、认真反思,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就是说,关于“中国制造”的问题,他人可以一叶障目,但我们却不能不见森林。西方有一个很著名的政治经济理论,说市场和消费者对出现问题的商品有三种反应态度:一种是对商品保持忠诚;另一种正相反,是改变和退出,不再接受这种商品;第三种是“声音”,就是说还接受这种商品,但对它发出不满的声音,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国际市场的直接反应,要求“中国制造”提高质量和效率。对“中国制造”而言,这种“国际压力”还是可以实现向正面和积极的方向上转变的。
当然,让他人拿掉障目之叶已属不易,而要建造更为繁盛广袤、令人无法障蔽的森林,则更难。这是一个较为漫长且伴随巨大痛苦的过程。当我们认识到这个过程无法避免且已经开始时,接下来必须要做的就是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找到突破口,最终实现超越。
我们可以学学日本的有些做法。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曾因同样的问题遭美国人的嘲笑和市场抵制。面对这种境遇,日本人并没有过多的辩解,而是对自身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兢兢业业地做好自我提高,逐步在各个行业建立起了极其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日本制造”不仅在国际上赢得了质量声誉,成功地占领了美国市场,而且创造了一些颇具世界影响力的质量思想。直到今天,“日本制造”在许多领域依然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地位。当然,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质量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日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他们的质量观念,而是他们的自信。在日本人看来,“日本制造”要想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首先要得到自己人的认可,对“日本制造”的信心首先来自于日本人自己,而不是别人。
尽管我们知道,“中国制造”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今天已经是后工业化时代,而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特点是质量消费、品牌消费,“中国制造”因此面临的升级压力要比当年“日本制造”面临的压力更大,但日本的成功经验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对国际市场的反应保持清醒的认识,面对质疑和压力,老老实实地找差距,扎扎实实地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以强大的自信心做后盾,“中国制造”实现历史性跨越,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到那个时候,“头号生产国”的光环就真正照耀全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