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的文章,感触颇多。文章描述了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糟乱如麻!”
这个美国人在环顾自己家里一番之后发现,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鞋子、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的产品。“我起身离开沙发,迅速进行了一次盘点,把所有的礼物分成了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产品25件,非中国产品14件。我意识到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于是乎,为了衡量一下中国产品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了他们的生活以及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会带来多少不便,这个美国人发动全家老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行动。
其结果如何呢?在经历了N次麻烦和花了N多“冤枉钱”之后,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在结束了一年没有中国产品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们的是:没有中国,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在未来的10年中我都可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没有中国产品的)日子。”
中国 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项来自欧盟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欧盟2004年进口的圣诞树彩灯97%来自中国大陆,中国的彩灯在平安夜闪耀在欧洲千千万万个家庭。此外近九成进口的圣诞节日装饰物(包括人造圣诞树)来自中国。欧盟25国2004年共进口6亿欧元(1欧元约合1.2美元)的圣诞饰品和2.2亿欧元的圣诞树彩灯。进口最多的国家是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报道说,欧盟统计局的数字还显示,欧盟2004年共进口价值4.8亿欧元的玩具,其中81%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列第三、四位,分别占3%和2%。显然圣诞节已经离不开中国产品。
中国产品不仅装点了欧洲的圣诞节,而且每年为美国父母们节省了上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的一项调查显示,1998至2003年间,仅中国制造的婴幼儿服装就为美国的父母们节省了4亿美元。据统计,1997年以来,随着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消费者每年至少节约数百亿美元的支出。过去10年,中国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仅2004年就节省了近1000亿美元。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刚刚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指出,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在满足进口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减少了进口国的支出和通货膨胀压力,增进了各国消费者的福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到200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448亿美元,遍及1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达334亿美元,占同期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75%。
白皮书强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有利于全球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天然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给外国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大量机会,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市场之一。中国对外贸易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产品中有70%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中80%以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国贸易争端呈现新特点
全世界每人每年要穿一双中国制造的鞋,买2米中国产的布,穿的衣服中有3件来自中国,这是商务部透露的数据。我们在为自己是贸易大国而沾沾自喜的同时,也在因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而忧心忡忡。贸易摩擦几乎是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在走向发达经济过程中的必修课,能否处理好眼下的贸易争端,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关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长期研究对外贸易问题,他回顾一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情况时认为,近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外国对华贸易摩擦的阴影之下,以至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外国对华贸易摩擦的发展史。“2005年又是数十年来贸易争端在中国社会引起最强烈关注的一年。”梅新育说,“从美、欧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到人民币汇率之争,中国国民对国际经贸争端的关注程度之高空前未有。”
一些发生在2005年的有关事件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4月,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保”措施;一个月之后,美国决定对来自我国的7种纺织品采取“特保”限制;同月,欧盟宣布,已经要求中国方面就T恤和麻纱两类纺织品的进口问题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进行正式磋商,启动了对这两类纺织品的“紧急特保”程序。5月30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表示,美国对7种纺织品设限,影响到中国20亿美元的出口,16万人的就业。欧盟对中国的两种纺织品设限,也影响到3亿多美元的出口和相应的就业人数。“纺织品特保争端成为中国迄今遇到的涉及金额、社会反响最大的贸易争端。”
所以,谈及今年的贸易摩擦突出特点时,梅新育首先提到的就是纺织品。梅新育总结今年贸易摩擦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展中国家对华贸易争端日益突出。”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统计数据,2005年1至8月,中国在国外遭遇了44起贸易救济案件,涉案金额15.44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800万至4500万美元的案子有10个,涉案金额4.24亿美元。中国出口市场的80%以上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不到20%,却在贸易摩擦的涉案金额上接近三分之一。他还认为,竞争政策(反垄断)等新型贸易争端露头,是今年贸易摩擦的第三个特点。
“守成大国”企图压制“新兴大国”
“我们与发展中国家发生贸易摩擦的原因是,与当地原有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梅新育解释说。据了解,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国际和地区大国。主要是土耳其、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等。这些国家和中国相似,都是出口导向行业在各自经济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出口产品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双方经济结构趋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失业、贫困等共同的挑战,很多国家的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对政府保护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中国制造”和“中国价格”心存恐惧。“中国遭到的贸易摩擦,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出口贸易和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长,这是其积极意义。”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遭到了霸权者的压制。”深究其因,他说:“‘守成大国’企图压制‘新兴大国’,这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制造业包括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而所以和中国纺织品展开贸易战,原因就在于,纺织品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据统计,中国纺织行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10%左右,从业人员占14%之多,而中国纺织业的实际海外依存度达30%。因此,对美国而言,只要压制纺织品行业,就可能压制整个中国经济,纺织品贸易已经成为美国与中国谈判中最重要的筹码。
事实上,从中国大量出口中受惠的还有外资企业。在中国,外商投资集中在出口制造业,其出口额占中国商品出口总额近60%。研究者认为,优惠的外企所得税政策和廉价的生产要素,极大地补贴了外资企业的出口、施惠与国外消费者和外资企业。他们据此得出“中国在补贴全球,尤其是美国”的结论。
也许这种阶段我们无法跨越,只能尽力缩短。缘何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得了好处的国家还对中国频频发起贸易争端?无非是对方还有国内产业、进口来源多元化等别的途径可考虑。
中国对外贸易争端只是开始,远非结束
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在历经5个月、前后7轮“没完没了的讨价还价”后,中美达成一致,似乎贸易战的阴云已经散去。但这只是开始,远非结束。
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在持续发展,贸易伙伴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早已令我国出口企业不堪其扰,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世界反倾销最大目标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新型保护主义手段已经崭露头角。尤为突出的是,外国对华经贸摩擦正在从单纯的贸易领域上升到整个经济结构的层面。据统计,中国入世4年来,中国年贸易总量从5000亿美元跃升至今年的预计14000亿美元。可同时,入世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单位利润却在一路下滑。以化纤印染布为例,每米出口毛利润已由4年前的0.11元下滑为0.03元。
与此同时,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也成了中国制造业自省的由头,如何避免自相残杀式的价格内斗,如何避免低端数量扩张的“悲惨式增长”,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使中国产品赢得全球尊重,愈来愈多的共识正在形成。
对中国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出口效益。中国出口效益再不提高,可能存在出口‘贫困化增长’的风险。中国的任何一家出口企业都不愿意看到薄利多销以越多销利越薄甚至赔本赚吆喝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