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当入世的声音传来,国内“狼来了”的声音响成一片。我们原来对入世的负面作用想得太多,极少想到其正面促进作用。实际上设想中入世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并没有发生,但是一些我们没想到的东西暴露出来,有的情况还非常严重。
当时,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从技术、资本以及产品质量等都与国外企业相去甚远,一旦放开将遭到巨大冲击。实际上,在制造业领域我们的关税壁垒撤销的是最多的。国内制造业遭遇的冲击并没有预期那么大,国际竞争力反而大幅提高。我们的出口增长迅猛,最近2-3年,在之前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制造业出口年增长仍然达到30%-40%的水平,这刚好说明我们原来低估了国内这些产业抗冲击的能力和竞争力,从政府到专家到企业都没有足够的估计。
现在,政府反而开始考虑如何让出口步伐放慢,贸易顺差减小。我们终于明白,束缚中国制造企业竞争力的最根本因素是制度。
加入WTO一方面是国外市场、资本、服务和技术进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解开国内企业束缚的过程,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来越少,企业越来越市场化,这样会把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激发出来。只要政府能提供良性的制度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企业就会显现自己的竞争力。
政府应该做的是去创造好的宏观环境,有些官司国家一定要去打,要在WTO内部和双边谈判的时候施加压力。从国家层面,通过WTO的规则,多边贸易组织的手段去进行交涉,甚至考虑去疏导目标市场的民众情绪,化解当地民众和企业的对立心态。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关系定位来讲,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原来政府关注外贸资格审批,甚至教育企业家如何管理企业,如何建立品牌,这根本不是政府应该考虑的。
自今年10月欧盟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以来,大部分企业都冀望中国政府在WTO层面进行交涉,但龙永图先生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涉及反倾销的中国产品仅占出口总额的0.5%,是支流而非主流,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会出面进行交涉吗?
政府要管的恰恰就是这0.5%,因为今后的影响是一环扣一环的。事实上,另外的99.5%因为不存在贸易摩擦问题,反而可能不需要政府来管。
作为一个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实力比我们强很多,但美国总统在其述职报告里会提到又解决了多少就业,卖出了几架飞机。同样,保护中国企业的权益,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一定要重视、时刻关注这些事情,即便贸易摩擦涉及的只有一家中国企业,也要去思考,去管。
不能否认的是,高频率发生的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确实是我们的企业自己造成的,我们的很多竞争确实是没有底线的竞争。
首先,亏损出口的最主要制造者就是国有企业。一部分国有企业没有成本概念,企业管理者经营企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赚钱,至少不是为了长远赚钱。因为在很多国企,长远赚钱对于其现任领导者毫无意义。这种企业最有可能采取不计成本的出口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虹。
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不可能发生。民营企业要考虑赚钱,就这一点来说,民营企业是可造就的。
怎样让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走上正轨呢?中国现有的一些民营企业就是千方百计地压低成本,有些明明是不可省略的社会成本,也被很多民营企业当成自己的成本省略掉了。比如减少甚至逃避环境保护和污染排放方面的投入;降低安全标准;突破劳动力工资的最低标准,甚至克扣工资不给加班费,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该作为了。
我国在这些方面其实早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关键的问题在于执行。政府应该把这方面控制住,有些成本是底线,不能突破。比如环境保护、劳工权益、产品涉及的安全标准等,如果保证了这些底线,企业愿意拼成本,那完全是市场化行为。
政府要卡住两点,一方面把国有企业改革改明白了,消除亏损出口的制度根源;另一方面防止企业不断向下走的底线已经有了,关键是执行的问题。
企业的自相残杀也不能完全怪罪到企业头上,而是应该想为什么会提供这样一种制度环境让企业可能自相残杀。政府还是应该想办法把底线卡死,这个底线完全靠一种制度建设。
和国有企业的亏损出口不同的是,民营企业即便是遭遇了反倾销也是赚钱的。对于企业来说,省下来的都是利润。而政府设置并坚持了底线之后,企业间的竞争会被引向更高的层次,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下,商会和行业协会就会自发产生并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应该是靠自上而下地设立起来。
作者:马宇 研究员 (商务部 研究院 外国投资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