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结合本地经济现状和优势产业,在名牌培育上纷纷想办法,出实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陕西宝鸡:打造强势梯队
2006年,陕西省宝鸡市质量技监局针对龙头产业有计划地开展质量、标准、计量等全方位服务,从宣传、培育、引导、帮扶到沟通、申报、推荐,促进品牌建设形成“企业自主、政府帮扶、社会支持”三合一的发展格局,打造宝鸡品牌强势梯队。
随着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宝鸡市名牌产品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提升,名牌产品占有率达28%的装备制造业更是异军突起。今年9月,秦川牌数控齿轮加工机床、宝钛牌钛及钛合金加工材、中字牌石油天然气输送用焊接钢管等3个产品分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3个产品不仅刷新了宝鸡市无中国名牌产品的历史,而且还打响了“宝鸡制造”在全国的知名度,以装备制造业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名牌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以钛材加工为例,目前,宝鸡市已形成了以宝钛集团为首的钛材冶炼加工合成和钛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发展民营企业近百家。今年该市钛产量增加至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宝钛集团带动周边钛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以重型汽车和零部件制造、石油及铁路装备和数控切削机床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正在宝鸡形成。
产业集群的凝聚力和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吸引了法国威立雅、日本住友、德国西门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冀东水泥、湘火炬、青岛啤酒、TCL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宝鸡。近3年来,该市共引进工业投资113亿元,新建工业项目60多个,新增生产能力100亿元以上,对推动该市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宝鸡市质量技监局局长王矿兴说,宝鸡市委市政府对名牌战略实施寄予厚望,今年又拿出1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宝鸡市质量技监部门作为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在名牌培育上还要拓宽思路,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更多的“宝鸡制造”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云南丽江:锁定优势产业
日前,在由云南省丽江市人民政府组织召开的丽江市推进名牌战略暨云南名牌产品授牌会上,丽江市质量技监督局局长赵发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下一步,丽江市要从整合旅游、水、电等优势资源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在生物、建材、医药、食品等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品中培育和发展名牌,不断增强丽江产品和品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目前,丽江市只有3个云南名牌产品,未来几年,丽江市将立足现有的支柱企业和名牌产品,通过大力推进名牌发展战略,力争每年创1~2个云南名牌产品。到2010年,争创1~2个中国名牌产品、1~3个国家免检产品。
赵发社说,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今后丽江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在指导、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名牌数据库,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工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具体来说,将主要着手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名牌发展规划;二是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切实提升名牌产品的质量;三是加强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四是不断完善对名牌产品的监督和管理;五是积极营造有利于名牌产品成长的市场环境;六是要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力度,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坚决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行为。
河南伊川:推行务实培育
河南省伊川杜康实业有限公司(原河南伊川杜康酒厂)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品供不应求,上交的利税占当地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并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到了本世纪初,由于多种因素,这家拥有3000多名职工、年产白酒上千吨的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却濒临破产的边缘。如何让伊川县像杜康酒这样的知名品牌重新焕发青春?近几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伊川县质量技监局在培育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上出新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首先,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研究制定了《伊川县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出台了《伊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产品质量政府奖励制度的通知》,极大地鼓舞了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 其次,按照国家和省级名牌评价要求,深入企业,引导他们走科技创新的路子,增强实力,夯实争创名牌的硬件基础。第三,坚持扶优扶强扶成长的原则,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名牌,打击假冒。
经过伊川县质量技监局不懈努力,目前,以龙泉铝锭、铜牛电器、伊川杜康等为代表的一批伊川名牌企业和产品脱颖而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截至目前,伊川县共有3个河南省名牌产品、6个河南省优质产品和1个国家免检产品。这些名优产品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伊川县国民生产总值的逐年提高。
山东潍坊:塑造城市名片
享有“世界风筝之都”美誉的山东省潍坊市,在打好风筝这张文化品牌的同时,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培育了一大批知名度高、效益好的经济名牌。截至目前,该市共有18个中国名牌产品、34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地理标志产品、141个山东省名牌产品及8个山东省服务名牌。目前,以山东海化、潍柴动力、晨鸣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名牌企业,不仅成为拉动潍坊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火车头”,而且还成为潍坊市又一张“新名片”。
据悉,为放大名牌经济效应,潍坊市政府部门在名牌培育上狠下工夫。首先,制定了《2005~2010年名牌培育规划》以及《“十一五”潍坊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规划》。一方面,将该市200多家名优骨干企业纳入名牌培育大军中,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和推动;另一方面,将该市最具地方特色的20种名、特、优产品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重点培育对象。其中,潍县萝卜、安丘大姜、青州蜜桃、昌邑丝绸等4个产品已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审查,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数量居山东省首位。其次,出台了《切实履行部门职能,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见》、《支持工业企业50强和民营企业100强加快发展的意见》、《规范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文件,为企业争创名优提供政策支持。第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为企业争创名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目前,潍坊市一个生机勃勃的名牌产业群呈现在市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