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南省信阳市质量技监局采取划分区域、明确责任,建立企业电子档案、分类监管,构建长效机制等措施,积极探索食品安全区域监管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划分区域 明确责任
一是实行“三员四定”制度。信阳市质量技监局在全市确定专职食品安全监督员108人,聘请政府协管员214人,社会信息员184人,形成了社会监督网络。做到定人员、定职责、定区域、定企业。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把全市199个乡镇,划分为11个大责任区,57个小责任区,明确了责任人的责任和监管区域,严防出现工作漏洞和监管缺位;一方面统一调配稽查、技术机构等内部力量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乡村街道聘请协管员、信息员,与乡镇、街道及居(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建立联动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将地方政府“打假第一责任人”与质监部门“从源头抓质量”两个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横联动的监管机制。
二是落实“三进四图”机制。通过进村、进企、进户,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逐一排查,登记造册,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市、县(区)都制作了企业变化动态图、食品行业分布图、监管责任落实图和食品安全警示图,悬挂上墙。
三是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体系。与各县、乡镇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明确了目标和考核奖惩办法,对全面完成源头监管、执法打假、综合服务等目标任务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源头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问题严肃处理;对辖区内出现制假的重大案件或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治理,或被中央、省新闻媒体曝光,造成重大影响的,年度目标考核评优资格一票否决。对许可准入、监督检查、无证查处、日常监督、行政执法等不到位责任,予以严格追究。
建立企业电子档案 实施分类监管
首先,将企业质量安全相关的各类信息、企业名称、性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诚信状况、巡查记录、抽检结果等全部载入档案。
其次,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产品的风险性进行分类。将小麦粉、肉制品、乳制品、饮料、酱油、食醋等高风险食品的生产企业、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以及曾有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企业列为重点类企业,其他列为一般类企业。
第三,根据企业的环境卫生和生产资源条件、原辅材料控制和产品检验能力、质量管理水平、相关人员素质和遵守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情况,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按A、B、C、D四个等级分类,共确定A级企业35家,B级企业308家,C级企业388家。对已获证企业,根据质量安全现场核查必备条件以及监督检查、日常监管等情况量化评分,综合判定企业是否具有较强、一般、较弱或不具有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并根据不同的等级实施不同的监督方式和频次。
第四,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等级评价实施动态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等级初次评价后,由企业所在地的县、区质监部门每年组织一次重新评价。对在1年内监督检查均合格的企业,质量安全等级向上调整1级;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企业条件出现严重不合格的,或者在强制检验、监督检验连续出现2次及其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不合格的,质量安全等级向下调整1级;发现有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经查实,其安全等级为不合格,即降为D级,并予以取缔。
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企业食品安全承诺书和签订责任书制度。建立“两书一报告”制度,促使企业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每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提交食品安全承诺书,并与县区质监部门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承诺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不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不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伪造食品标志、冒用质量安全标志、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等。
二是加强证后监管,促使企业生产合格产品。采取巡查、监督抽查、强制检验、年审、执法检查和回访等措施,对获证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