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实施名牌战略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实施名牌战略的意义和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近年来,我区始终按照“提升发展水平、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强区”的这一目标,大力营造创牌氛围,夯实创牌基础,充实创牌力量,提供创牌服务,提高创牌意识,努力把名牌培育、发展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到2006年9月,我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4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浙江名牌产品37个,杭州名牌产品36个和萧山名牌产品32个。
实施名牌战略是转变我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我区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其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低,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是以单纯靠增加资本投入的数量型增长为主,因而实施名牌战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品牌附加值,使我区经济增长实现由量的提高向质的扩张转变,并逐步由“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提升。
实施名牌战略是造就优势企业的有效途径,萧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区位优势、先发优势、政策优势等,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一批像万向、传化等优势企业,但多数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企业数量不够多,因此实施名牌战略将有利于把萧山多方面的优势内化为企业的品牌优势、竞争力优势,从而进一步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
我局实施名牌战略的主要做法:
1.政府推动,营造名牌创建环境。一是出台政策。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意见》和《争创中国驰名、省、市著名商标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将品牌培育纳入镇、街道工业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二是财政扶持。设立专门基金,奖励扶持名牌产品;对新获得中国名牌或省名牌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或5万元的奖励。三是推广理念,该区提出了“无牌贴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的品牌创建思路,积极加以推行,营造全社会重视名牌培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2.规范管理,夯实品牌创建基础。一是推进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国际先进管理标准建设,目前已有957家企业获得各类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由89家企业获得3C认证证书;推进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设;推进计量检测体系建设,4家企业取得了国家一级计量水平确认证书,通过二、三级计量水平确认企业分别为13家和29家。二是加强区级名牌产品管理。规范和完善区级名牌产品的推荐、评价和认定工作;多次修订《萧山区名牌产品认定管理办法》,确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3.加强指导,提高品牌创建质量。一是加强企业注册、创牌辅导。帮助企业健全品牌管理制度、完善创牌规则、准备申报材料等。二是加强巩固创牌成果指导。通过实施“定人、定时、定职责、定目标”的服务工作制度,帮助万向集团、杭萧钢构、荣盛化纤、柳桥羽毛、德意电器等企业巩固创牌成果。三是加强企业培训。有计划地对规模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通过采取邀请国家、省市相关领导和专家讲课、举办名牌战略实施研讨会、创牌企业对结会等措施,提高企业的创牌能力。
4.建立梯队,充实品牌建设创建力量。制定《萧山区名牌产品培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把百余家企业列为创国家、省、市名牌的重点培育对象,形成梯队培育计划:将五大支柱产业中的区百强企业、“五个一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确定为省级以上名牌重点培育对象,将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传统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列为市级以上名牌培育对象。
5.加强执法,提供品牌创建保护。一是加大执法力度。由单纯打假向综合执法转变,开展“立体式,全方位”的专项整治。二是做好名优企业及其产品的维权工作。三是联合企业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萧山区联手打假协作网”的运作,发挥商业城保护名牌产品联合会的作用。
下一步,我局将以整机和终端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以及高出口创汇产品为主进行产品重点培育和推荐,并结合我区实际,从纺织化纤、羽绒服装、精细化工、电气机械、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钢结构、电子信息等产业以及农业种植、养殖业中重点推荐,并分层次做好培育工作。
启动“双百产品”名牌培育工程,根据我区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状况、竞争优势、品牌知名度以及存在的差距,选定193家企业的202个产品作为下一阶段争创各级名牌产品的培育对象。提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以及国家免检产品总数达到200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25个、国家免检产品25个、浙江名牌产品75个、杭州名牌产品75个。进一步充实名牌培育计划,适时公布培育对象,做到培育一批、成熟一批、申报一批。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名牌产品的奖励、保护、促销和资源配置优先政策,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项目立项、用地指标、能源供应、财政贴息、信贷发放、科研立项、技术进步、质量赶超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质量管理、信息咨询、技术基础工作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对获得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区财政每年适当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以支持名牌战略工作。
组织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到海内外招商引资和举办展览会,鼓励企业运用连锁、专卖、自营出口、电子商务等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品牌。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跟踪管理,根据培育效果,对名牌培育对象进行定期调整,优胜劣汰,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扶植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名牌,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世界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