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南通检验检疫局加强了对纺织品服装安全、卫生和防欺诈项目的检测。如输往日本的甲醛检测,输往欧盟的禁用偶氮染料检测,输往美国、欧盟的纤维成分标签检测等。纤维成分标签检测重点是价值高、敏感性强的织物,如羊毛混纺、真丝混纺等。从检测的情况看,生产企业对产品的安全、卫生较为重视,禁用偶氮染料、甲醛检测情况良好。但面料成分标识不符现象依然存在。
近日,检验检疫部门对某服装企业输往美国的服装面料成分进行了检测,合同和洗水唛要求的成分为:毛58%,涤42%,检测结果为:毛54%,涤46%,含量误差达4%,检测结果为不合格。因该批货物出货时间较紧,企业来不及重新组织面料,检验检疫部门要求企业和客户联系,及时更改合同,并返工拆除了原不合格水洗唛,重订正确的成分唛。这样,既保证了货物的及时出口,也确保了货物的质量和信誉。通过这次返工,企业对质量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即产品质量不仅是外观质量和包装质量,还包括内在质量。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面料生产厂为降低成本,擅自降低混纺面料中毛的含量,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从中牟取私利;二是客户和生产企业对服装成分标识不够重视,过于相信面料厂商的承诺,仅对面料厂提供的小样进行检测,大货未经测试便投入使用,导致面料实际成分与标识不符,最终导致大批量的成品不合格。
对此,检验检疫部门建议:
企业应加强对国内外纺织服装技术法规的学习,在产品投产前将原辅材料送由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安全、卫生和防欺诈等项目的检测,从源头上抓好产品质量关,做到防患于未然。
企业应选择管理完善、信誉度高的原料供应商,必要时要求供应商提供所购原料的检测报告。
检验检疫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纺织品服装标识查验工作,防止进出口欺诈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