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汽车降价风一直在消费者耳旁刮个不停。风声时紧时松,人心有喜有愁。形势一紧,点子就多。这不,一些汽车制造商纷纷打出以新款换老款的旗号,在卖场上掀起一股“新”的销售浪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份,今年上市的新车约有80余种,其中“改进款型”有50余种。据说,在老款的基础上推出的新款车具备诸多卖点,再经厂家高调宣传性能配置大幅提升之后,消费者普遍感觉摸不着头脑,多数人还以为自己机会不错,占到便宜了呢。但是,从一些购车者嘴里却传出质疑的声音:新款当中有“猫腻”。
这边偷工减料,那边却让别人错以为捞到实惠——这一招高明之至。消费者发现,与老款相比,某些新款动了“手脚”。甚至同一款车型,也存在配置缩水后新款价格依旧维持老款原价的情况。有人在某品牌汽车的4S店了解到,已经到店的07款改进车型,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其配置都减少很多,但零售价依旧如昨。北京有一位消费者,去年就相中了一款车型,她想等着今年新款出来后再购买。然而等她拿到新车后,汹涌激情还未冷却,就察觉到这款车比旧款少了很多配置。我们完全可以判定:当CD机变成录音机,宽胎变成窄胎,甚至钢板变薄、金属件变成了塑料件时,秘密“减配”的行为就是变相的商业欺诈。被骗的滋味很不好受,这位车主的失望神情令人不忍。事实上,“新”陷阱往往比“旧”陷阱更具欺骗性。
只需改个壳子,换个名字,编个点子,就堂而皇之地将“新款”推上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厂家用在宣传促销上的心思比用在产品质量本身上的要多。业内人士指出,面对频刮的降价风,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缺少诚信的厂家惯用的一条妙计,就是偷偷拿下一点配置,价格再稍稍下调,然后大张旗鼓地对外宣布又推出一款新车。据了解,个别名牌厂家现在也加入进来,他们既不甘心竞争对手的挑战,又不愿跟随降价风掉价儿,于是便出此下策,动了“减配”的歪脑筋。很明显,“减配”之风不止是在汽车业流行,早就在一些行业刮得沙尘弥漫。在火车站附近的小饭馆,一道“木樨肉”里,只见黄瓜,难睹肉片;房地产业是个“减配”的急先锋,给普通房子取个洋名,就敢当成精品房卖。最无耻的,要数“减配”之后不仅不降价,反而利用一些“高”和“洋”的外来因素抬价,譬如前段时期被披露的欧典地板。像这类拿缺德做商机的厂家,一般很难走远,充其量只能算是“短跑赛手”,而且极可能摔得鼻青脸肿。
偷偷“减配”的做法不厚道。有关人士坦言:就汽车产品而言,新款未必优于老款。消费者买的是整体汽车,而不是“车壳”。还有,谁都知道,这道“减配”的“密令”,只能来自企业的决策者。哪儿省了料,哪儿换了件,作为企业最高机密,连具体操作的一线工人也难知其详。看来,这个含糊不清的“空间”需要企业的良心发现。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界万事,概莫能外,更何况是动静不小的降低配置?产品上市之后,消费者就是最好的“检验员”。他们的口碑可以铄金,也能够毁誉。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消费者普遍感到无奈和愤怒。曾经有智者说过,当吃亏上当的人太多了,他们就会凝聚起一股怨气,这股气最终将落到“聪明”过头的厂家脑袋上,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