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素有健康“软黄金”之誉,但是,不规范的牧场、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炮制出的各种“问题奶”也流入市场,例如抗生素残留超标的“有抗奶”变身“隐形杀手”,使不少消费者对牛奶产生恐惧。日前从有关方面获悉,一项有关乳品行业的新国标已由国家有关部门拟定。这项名为《生鲜牛乳收购标准》的国家检测标准,规定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都列为强制性必备检测项目,违反国家标准的生产企业将被重罚。这项新国标有望在近期出台,届时“有抗奶”将被正式叫停。
牛奶营养丰富,牛奶中富含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A以及铁、铜等矿物质,不仅能滋润肌肤、美容养颜。还可以帮助减肥、提高免疫力。
但在人们细数爱上牛奶N个理由的同时,抗生素残留超标的“有抗奶”等问题乳品却也严重杀伤了牛奶应有的“软黄金”价值。
有些消费者认为无菌包装的常温奶就不含抗生素了,也有些消费者认为经过低温杀菌的巴氏奶中,抗生素也和细菌一起被杀死了。但专家表示,只要是用含有抗生素的原料奶加工,无论是巴氏鲜奶还是常温奶都会成为“有抗奶”。因为一般抗生素有耐高温的本事,现有的加热杀菌工艺根本无法完全消除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这也是有必要出台新检测标准的原因。
“有抗奶”暗藏三大危害
消费者怎样看待“有抗奶”呢?目前,一项调查显示,有65%左右的网友表示知道滥用抗生素的不良后果,但有接近70%表示不知道食物中会存在过量的抗生素残留,有60%左右的网友表示会选择不含抗生素的食品。
但也有人对“有抗奶”的危害不以为然:“一杯牛奶里能含多少抗生素?就算是喝了‘有抗奶’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光听说有吃农药蔬菜中毒的,还没听说喝‘有抗奶’中毒的,可见牛奶里含点抗生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诸如此类的话乍听似乎也不无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牛奶现在已经成为朝喝晚饮的日常消费品,久而久之滴水穿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兴民指出,长期饮用“有抗奶”就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会引发三大不良后果。首先,会增加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降低或完全抵消抗生素类药物的疗效,这无异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其次,青霉素、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长期残留在牛奶中,能使部分有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反应,轻者出现荨麻疹、发热、关节肿痛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最后,牛奶中残留的抗生素会抑制和杀灭正常肌体内寄生的大量菌群,破坏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平衡,容易引发感染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已经认定牲畜感染的各种抗药性病原体可以通过食品传给人,产生难以治愈的疾病,但这些后果并不是马上就能显现出来的。同样,“有抗奶”中的抗生素残留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也极其具有隐蔽性:它并不像牛奶细菌数超标、异味变质,人们喝了如果出现腹泻,就会很警惕,马上停止喝变质奶,而“有抗奶”的不良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短期内不容易为人所察觉。
正因如此,虽然“有抗奶”中的抗生素残留远远少于打针吃药导致的残留,其危害性相较而言更为严重。一般情况下,人们买牛奶时往往注意察看其包装上的保质日期,但却不了解,有些卫生达标但抗生素残留超标的所谓“合格”乳品却可能隐患重重。
慧眼识别“有抗奶”
既然“有抗奶”的危害如此严重,在新国标实施之前,对于市场上千篇一律的牛奶,消费者怎么才能辨别出什么是“有抗奶”?
专家表示,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消费者最好不要喝“有抗奶”。另外,虽然当前我国牛奶抗生素超标现象比较严重,但也无须恐慌,更不必因噎废食。
不过,消费者在选购牛奶时,不能只看包装上的保质期,还要注意是否有“不含抗生素”的说明。虽然现在把食品“抗生素残留”纳入强制性必检项目的新国标还没有实施,但已有不少乳品企业率先制定并执行了与国际接轨的“无抗”标准。部分乳品企业还借鉴了欧盟的农产品标志制度,在牛奶包装上标注“不含抗生素”的说明,光明还启用了绿叶状的“无抗”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