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吉林频道8月10日电 五味子、东北细辛、膜荚黄芪、防风、粗糙龙胆、平贝母、穿龙薯蓣等七种中药材均是吉林省的主要地道药材,人工栽培面积较大,具有一定规模。但是由于无限制的滥采乱挖,野生资源已尽枯竭,而人工栽培种源混杂,药材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种子质量差异较大,种质退化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对进行七种药材的种子标准研究并建立种源基地,对于保证和提高这七种药材的质量,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实现七种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提升七种药材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吉林农业大学承担了五味子等长白山道地中药材种子标准研究与种源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几年的攻关,取得了如下成果:
(1)建立了7种中药材的种子质量标准、种子质量检验规程,为种子生产规范化、检验标准化、交易法制化提供了保障。
(2)研究了五味子等7种道地中药材GAP繁育技术及7种道地中药材的种子休眠解除技术,填补我国上述7种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有关研究的空白。
(3)将分子标记应用于亲缘关系和种源道地性的鉴定,保证了中药材种子的真实、准确、可靠,将中药材种子鉴别研究推进到分子水平。
(4)完成了种源基地建设,选育出新的品系,建立了对应的种子休眠解除技术和繁殖技术。
2006年8月3日,我厅组织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指标,率先在国内外开展了中药材种源方面的系统研究,收集了长白山五味子等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1073份,收集并评价优异种质44份;初步选育出性状优良品系或新材料21个,并进行了种源特征特性研究;研究了包括DAN分子标记技术基础上的7种中药材的种源鉴别技术;制定出五味子等7种中药材的种子(种苗)标准和相应的检验规程7个;研究了五味子等长白山道地中药材的种子休眠解除技术,种子发芽率提高50%以上,发芽率提高20%~40%;建立种源基地累计24000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基地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199余万元。
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实现了我省中药材种源方面研究的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工作目标,为我省中药材生产现代化提供了种源基础和技术支撑。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五味子、细辛等7个种中药材种源方面鉴定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