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瓶饮料你也许只会关心它的口味和口感,而从来没有在意过它的塑料包装是否安全。时下在各类食品包装中,塑料包装几乎是无处不在,从超市里的鲜奶、酸奶、豆浆使用的包装袋,到各种食用油、碳酸饮料使用的桶或瓶,从袋装米面所用的编织袋,到各种方便面、儿童小食品使用的花花绿绿的外包装,几乎所有的食品包装都离不开塑料的身影,然而在食品塑料包装物中残留的重金属、溶剂残留等有害物质也成为了威胁消费者健康的安全隐患。
即便这样,在目前的市场中仍有一些厂商在使用回收的医疗器械、光盘、手机等劣质塑料来制作食品包装容器,这更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了威胁。近日,浙江省义乌“毒奶瓶”事件的发生就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安全问题的关注。
面对在国内引起的轩然大波,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积极应对,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专项检查,并对浙江省1146家食品用包装容器和工具生产企业进行了清查,此次共揪出无标生产企业153家。
与此同时,该局还对事发地义乌、慈溪被曝光的企业进行了现场查处,共计封存塑料回料763包(25Kg/包),回收塑料生产的奶瓶1273箱(120只/箱)。
在卫生部颁布的《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据了解,在回收的塑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毒化学物质酚。该物质一旦被人体吸收就会蓄积在各脏器组织内,而且很难排出体外。当酚达到一定量时就会破坏肝细胞和肾细胞,造成慢性中毒,对儿童的危害尤为严重。
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工业级、食品级、药品级。然而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工业级的材料生产食品包装,有的企业甚至把回收来的医疗器械、光盘、手机等废旧塑料当作原料,这就成为“毒奶瓶”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正常加工的塑料食品包装也同样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据了解,一些塑料包装袋生产企业为了增加其黏性、透明度和弹性,在生产过程中增加增塑剂和稳定剂,而增塑剂中含有一种化合药剂,也极易渗入到食物中。塑料稳定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铅,也有毒性,长期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除此之外,在塑料包装袋上的印刷油墨还会造成食品的苯超标,而这主要来自于油墨中所用的稀释溶剂,在其所用的溶剂中却含有大量乙醇、甲醇和醋酸乙酯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面对塑料食品包装存在的安全隐患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造成的威胁,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加强对奶瓶奶嘴以及相关的儿童塑料玩具、食品保鲜膜;食用化工产品、食品用香精、压力锅、工业和商业用食品电热加工设备、食用酒精、餐具洗涤剂等6类相关产品的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上,还对该省的食品生产及其相关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对该省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的基本信息档案建设工作,摸清了其相关产品行业的基本质量安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此同时,对食品包装企业实行分类监管,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加强对问题相关产品的预警预报,确保监管工作全覆盖,预警和应急反应及时有效等一系列措施,对加强食品用塑料包装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解决目前食品包装容器等相关产品监督抽查中存在的标准缺乏或不适应等问题,浙江省质量技监局还将研究制订“浙江省塑料包装容器监督检查评价规则”、“浙江省纸质包装容器监督检查评价规则”等通用评价规则,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检测方法及毒理学评价标准等内容的规定,为依法监管食品塑料包装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据悉,下一步该局还将全面启动塑料包装、纸质包装、金属包装三类食品包装等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工作,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健全的食品用包装生产安全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