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方便面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面包的第二大主食产品,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引发过安全性的争论——惟一的例外就是中国。针对前一阶段 “油炸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容易致癌、不健康”的说法,6月2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在京召开了“中国方便面营养安全论坛”,对争论进行了客观、权威的澄清。
非油炸方便面并不特别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发现,多种食品均含有丙烯酰胺,尤其是淀粉类食品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该种物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胡小松指出,他们近年对方便面中丙烯酰胺的研究表明,油炸方便面丙烯酰胺的含量相对较低,不同品牌的几十种方便面中其平均含量在15微克~80微克/千克内。这个数值范围与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卫生部有关方面检测的数据基本一致。丙烯酰胺的含量存在一定的波动,主要是由于不同厂家原料的生产工艺的差异略有不同。非油炸方便面主要是采用热风干燥脱水,其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在50微克/千克左右,比油炸的还高近5~10微克/千克。以差异显著性分析,油炸与非油炸方便面在丙烯酰胺含量上不存在差异。
胡小松同时还提供了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日本农林水产省食品综合研究所等机构对一些人们经常食用的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检测数据。值得一提的是,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低于油条、油饼、麻花等传统中国面制品,也低于豆类、早餐麦片、炒栗子等食物中的丙烯酰胺的量,并远低于烤土豆、炸薯条(片)、炸年糕、大麦茶等食物的量。
因此,油炸和非油炸方便面丙烯酰胺含量都是非常低的,所以从科学数据显示的角度上讲方便面是完全安全的。这也意味着个别非油炸方便面企业强调自己的产品更安全没有依据。
炒作来源断章取义
经常被一些所谓“方便面含致癌物”报道中提及的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沈群副教授也出席了本次论坛。她表示,部分媒体和企业将其科学研究报告断章取义进行了误导消费者的宣传,并得出与其近年研究结果完全相悖的结论,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她表示,自己参与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研究,不是单纯在看哪些食物中含有丙烯酰胺,也不是单纯的比较到底是哪种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含量高,而是在于通过研究,协助行业改善工艺,使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获得更健康的保证。她同时认为,面制品行业是食品工业中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度较高的行业,只有这样重视科学的行业才会是持久的,才是让消费者最为放心的行业。
卫生部的预警具有针对性
作为卫生部权威的食品安全研究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专家吴永宁教授指出,丙烯酰胺广泛存在于日常食用的食品,但是,食物中含有致癌物和吃了就致癌完全是两回事。判定这种物质是否真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要有个“量”的概念,如果没有“量”这一前提,就没有“毒”的概念,更不能得出“只要含有某种有害物就一定会致癌”这一结论。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西方国家是根据来自动物和人群暴露评估数据仅有证据发出风险预警,为此,卫生部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状况在2005年发布了预警的第4号公告。
吴永宁强调指出,卫生部公告预警的是油炸薯条,而不是所有油炸食品。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送检方便面样品的检测结果也能看到,没有发现油炸方便面比非油炸方便面的丙烯酰胺更高,希望媒体要客观报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而不要对于某些企业的行为进行跟风炒作。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目前均没有一个对食品中丙烯酰胺进行限量的标准出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委员会正在起草减少丙烯酰胺污染的操作规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一直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每年的大会,今年中国也以5个起草国之一的身份参与了该国际标准的起草。他强调,丙烯酰胺正处于研究与跟踪当中,消费者不必为此恐慌。
不能扭曲消费者的知情权
针对科学工作者对方便面丙烯酰胺问题的研究,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京生表示,食品安全对于消费者至关重要,给消费者提供科学正确的食品安全信息同样重要。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就要让消费者有知情权、选择权,但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炒作行为,不仅不能给消费者真正的知情权,还会误导消费者,甚至造成消费者的恐慌,这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方面的官员也在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近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事后经调查取证,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炒作嫌疑,其中就包括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他希望媒体在报道食品质量安全卫生问题时,能够坚持客观、科学、准确、真实的原则,杜绝恶意炒作,更好地维护我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形象,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真正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不要夸大事实给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他同时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有毒、有害和致癌”等字样,应该相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