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 广西区科技厅主持召开了由广西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承担的《出口文蛤卫生质量控制技术开发》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项目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有关资料,经充分讨论,通过了成果鉴定。认为该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关应用技术属国内外首次。
文蛤俗称车螺,是我国沿海海水养殖中重要的经济贝类和出口创汇重要产品。近年来广西文蛤的养殖面积扩展到2.6万公顷,年产量超过20万吨,大部分文蛤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是沿海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
由于文蛤生活在近海海水和泥沙中,其无选择性地滤食微生物及浮游藻类,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基本没有规避能力,而且还会几十倍甚至上千倍地富集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致病菌、病毒、毒素、重金属、农兽药、放射性物质等,因而存在携带病原及遭受毒化的危险,由于近年来沿海污染加剧、赤潮频发,造成文蛤大批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出口文蛤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文蛤生活习性决定了文蛤具有卫生质量风险性,需要予以有效控制。
本项目首次研究制订了出口贝类养殖场卫生管理规范性工作程序和提出文蛤养殖场卫生登记示范要求,拟订了《出口文蛤养殖场检验检疫备案及监督管理工作程序》草案,获主管部门批准通过;建立了2600亩文蛤卫生登记示范养殖场,光合细菌固定化技术首次应用于开放式文蛤养殖场环境修复,研究开发的“以沸石粉为主要载体的光合细菌固定化方法”和“固定化光合细菌复合制剂在贝类养殖场的应用”具有创新性,其建立的光合细菌检测方法,较农业部行业标准更准确,缩短检测周期10天。还建立了一项行业标准即SN/T1635-2005《贝类中诺沃克病毒检测方法-普通RT-PCR方法和实时荧光RT-PCR方法》,研究成果在北海3家水产品企业的养殖场进行3年的应用,结果效益显著,累积新增产值1500万元,新增利税260万元,创收外汇410万美元。由于文蛤养殖场登记示范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对周边养殖场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该项目的实施已使广西沿海地区6家水产品企业获得欧盟注册,国内外客商普遍看好广西文蛤,从而扩大出口,推动了文蛤健康养殖方式的发展和文蛤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针对国际贝类卫生质量新要求和国内文蛤养殖经常发生大批死亡现象的背景下提出的,项目的研究,对于保证我国出口文蛤的卫生质量、促进文蛤养殖业的发展和文蛤出口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选题正确,设计方案、技术路线科学合理,提交的材料真实可靠,完成了项目合同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研究开发的以沸石粉为主要载体的光合细菌固定化技术及其在开放式滩涂养殖水域中的应用属国内外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