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将继续推进“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稳定菜价。同时他强调说目前市场上尚未发现“皮革奶”,国产奶质量是可以放心的。最后,危副部长婉转地批评道:“‘皮革奶’是个别媒体误报,中国国产奶质量可以放心。”
这次“皮革奶”消息的出笼,给社会带来恐慌,事后一查,唯一与这种说法有瓜葛的是2009年浙江发现某乳酸饮料里添加了皮革水解蛋白。权威人士称,虽然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个案时有发生,但市场上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的,千万不要空穴来风。看来,被假新闻吓怕了的,不仅是老百姓,还有官员。
信息时代来临,媒体要时刻经受格外考验。不客气地说,有的记者潇洒得很,他们只需坐在办公室拨几个电话,登录QQ聊聊天,再凭着丰富的想像力,就能洋洋洒洒“编”出一篇大稿子。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新闻作品,其间难免掺杂泥沙,有的甚至与事实相去甚远。这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有什么两样?事实上,不少假新闻正是这样出笼的。因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若是碰到特别动人,格外巧合,荒诞不经,匪夷所思,令人作呕,具有“人咬狗”特点的奇人异事,编辑和老总尤其需要头脑冷静,认真核实、反复求证,坚守职业道德和“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信条。要知道,一个轻飘飘的谣言,可以重创社会,轻则让企业受损,消费者失掉信心;重则颠覆公信,使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这种可怕局面,相信那些急性子的记者也不愿意看到。因为那不是敬业,而是添乱。
我相信,许多人对“纸馅包子”的印象还是热乎的。迄今为止,本人认为这是一则最“成功”的假新闻,同时对这则假新闻的惩治也堪称范例。记得当“纸馅包子”的假新闻被戳穿后,北京市委、市政府立即采取有力措施,责成北京电视台澄清事实真相、向社会做出深刻道歉,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给予北京电视台台长通报批评,给予北京电视台总编辑行政警告处分,给予北京电视台主管副总编记过处分,本人引咎辞职。对付假新闻的利器就是——迅速找到其源头,堵住其渠道,让真相大白,并及时处理炮制者。权威人士建议,今后应形成规矩——对假新闻的捏造者,凡造成恶劣影响的,当事人必须向社会道歉,并接受法律的严惩。否则,嘴唇儿一碰,键盘一敲,一条假新闻便出笼了。而且事后不受任何制裁——这也太便宜他们了!心理学家说,假新闻会给受众留下心理阴影。请听一位读者的“读后感”:每当读到假新闻,心里便生出巨大疑团,信?还是不信?仿佛脑袋里冒出两个打架的小人儿。由于心生疑窦,最后连真新闻也不相信了。由此说来,炮制者不光要负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还要准备付医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