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天津市质监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职能和服务方式,获得高速发展的5年。5年来,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与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以提升质量水平为动力,以保障质量安全为重点,以创新技术手段为支撑,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攻坚克难不断推进
继承创新积累经验
“十一五”是天津市质监事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质监工作攻坚克难、不断推进的5年。天津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效勇表示,回顾5年来走过的历程,天津质监部门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十一五”期间,质监部门面临的是一个矛盾高发时期,又面临着资金保障不到位、人员数量、质量都不足的问题。天津市质监系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用发展的办法、发展的措施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矛盾。实践证明,只有自身发展了,自身做强了,才能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促进质监事业的更大发展。
二是必须把监管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抓手。目前,社会上仍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特别是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危及了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带来了诚信危机,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质监部门永远不能放松监管责任,只有不断地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才能有效地遏止假冒伪劣产品的蔓延,消除群众的不满和社会的不安定。
三是必须把人才资源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以技术为手段的监督是离不开人才作保证的,必须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方针,把人才资源开发、结构调整、投资保证和制度创新的优先措施落到实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发挥和调动好广大干部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推动事业快速发展。
四是必须把务实廉洁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回顾“十一五”,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事业发展比较快的部门,基本都是领导能够廉洁自律,并能脚踏实地地带领大家努力工作;而事业发展比较慢的部门,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行风问题,风不清气不正。因此,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努力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不断改进服务,改进作风,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质量兴市蓬勃开展
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质量兴市”活动蓬勃开展。“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全市共有10个区县开展了“质量兴区(县)”活动,有效促进了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推动开展全市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注册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达到16万个,质量改进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全市工业企业开展质量攻关活动,企业共申报质量攻关项目826项,发布优秀成果项目432项,创造经济效益9.1亿元。
质量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天津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58,比“十五”末提高了2.82,在全国排名第4位,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引进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的成果,也是全市质量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敬业拼搏的结果。
名牌战略得到有效实施。目前,天津市的中国名牌产品达到24个,比“十五”末增加了9个,天津名牌产品达到308个,比“十五”末增加了99个。曙光计算机、夏利汽车、海鸥手表等一批名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天津市充分发掘地方资源,蓟县的“天津板栗”、宁河县的“七里海河蟹”等6种产品被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比“十五”末增加了5种,年总产值超过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监管体系逐渐完善
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质量监管机制逐步健全。成立了天津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共发放许可证书1803张,努力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十一五”期间,国家监督抽查产品合格率为83.6%,比“十五”末提高了6.6%,重点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8.83%,比“十五”末提高了2.66%。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全市共有4702家企业建立了质量档案,初步建立起质量信用体系。成立了“12365”投诉举报中心,共接听质量申诉、咨询来电20万件,畅通了社会监督的渠道。
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严格食品生产准入,食品生产许可范围从15类扩大到28大类,全市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1526家,共获得许可证书1951张。有效应对乳制品三聚氰胺突发事件,全面开展乳制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查处了一批问题奶粉案件,严厉打击了食品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任务。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不断加强。天津市的特种设备增长迅速,2010年全市在用特种设备达到142857台(套),比“十五”末增加了55197台(套)。“十一五”期间,特种设备万台事故起数每年在0.37起以下,万台死亡人数每年在0.63人以下,安全形势保持稳定。保障了夏季达沃斯论坛、联合国气候大会等重大活动的特种设备安全。建立了天津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调查处理中心,提高了事故应急指挥和调查分析能力。建立了天津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信息化网络,实现了监察检验数据实时交换和资源共享。
依法行政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全系统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从34项减少到24项,办结时限年均提速20 %,提高了依法行政效能。向滨海新区延伸了审批服务,实现了“新区事、新区办”的格局。建立了依法行政例会制度,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制定并通过了市局机关“三定方案”,理顺了机构部门的职能职责。“五五”普法活动成效明显。全系统共办理行政质量案件1.4万件,立案查处案件4000余件,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5500万元,有力地遏制了制假售假行为。
质量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率先以市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天津市促进实验室发展办法》,为天津市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制定并发布了《天津市检测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20)》及指导目录。制定了《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规定》、《企业产品标准管理办法》等9个规范性文件。现执行《食品安全法》等4部法律,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9部行政法规,执行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等200多个部门规章,为依法行政提供了可靠保障。
基础工作继续深化
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技术标准”战略有力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制修订国家标准700项,行业标准500项,地方标准299项。企业办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证书262个,办理采标标志226个。办理企业标准备案1.75万项。13个企事业单位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天津市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43家。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8个。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个,市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7个。组织申报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两个。为社会提供标准信息和咨询服务13万项,累计发布WTO/TBT通报8089条,各类预警信息3500条。建立了天津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天津市节能减排技术标准服务体系。
计量保障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天津市的计量技术机构达48家,已建计量标准876项,计量检定项目1440项,计量校准项目447项。“十一五”期间,大力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深入集贸市场、医院、眼镜店和社区开展计量检查,为群众免费检定计量器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能源计量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质监系统指导企业通过科学的计量手段和完善的计量管理推进节能降耗,全市共有44家企业取得国家级测量管理体系合格证书,有200余家市级企业和800余家区县企业通过了计量体系确认和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国有及大中型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95%以上,能源检测率达90%以上。产品能源效率标识抽检合格率达94.1%。供热计量稳步开展。
认证认可监管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对天津市9大类246批次强制性认证产品、管理体系和食品农产品认证产品监督检查。推动企业认证工作,全市企业共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4672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5828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270张,职业健康管理认证证书717张,食品安全管理认证证书128张。
检测实验室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取得计量认证的实验室共380家,检测项目达2.4万项,业务收入累计达56.3亿元。制定并发布了《天津市检测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20)》及指导目录,重点服务天津市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开展了外资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先行试点。
机构改革实现突破
检测实力再上台阶
“科技兴检”战略有力实施。“十一五”期间,天津市质监局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天津市科委共立项20项,争取科研经费1263万元。首次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4项公益行业项目。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43项。实现了申请专利零的突破,累计科研成果申请专利26项。天津市的国家质检中心已达23家。
技术机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天津市计量院获得授权检定、校准、检测项目达1000余项,出具检定、校准、检测报告及产品检验证书78万份。天津市质检院承检能力达2300项,涵盖食品、化工、建材等八大领域,出具检测报告8.5万份。天津市特检院出具特种设备检测报告36万份。天津市纤检所完成国家棉花公证检验32万吨。
技术机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天津市计量院和中航工业集团北京长城计量所在滨海新区共同成立检测实验室,服务天津市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发展。天津市特检院和上海宝钢工业检测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提升天津市的特种设备检验能力。天津市纤检所与天津工业大学联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技术机构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内六区质检所、计量所分别划归天津市质检院和市计量院,检测能力明显提升。武清质检所纳入市质检院,承担了自行车王国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天津市龙头产业发展。成立天津了市计量院滨海分院,为新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建立了东丽、西青、大港、宝坻等区县级检测中心,全市技术机构布局日趋合理,质监系统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身建设扎实推进
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系统总收入达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9%,其中经营收入达2.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64%,固定资产总值达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0%,房屋面积达9.2万平方米,比“十五”末增长19.5%,仪器设备原值达1.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9%。
人才建设不断加强。2010年,全系统职工总数达1988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1078人,研究生学历78人,高级工程师237人,正高级工程师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公开招录了103名公务员和76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各类人员达1.9万人次。在全系统开展了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组织了百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到清华大学和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培训,提升了依法行政水平和领导能力。
信息化网络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立了天津质量技术监督局门户网站及局属单位子网站,实现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建立了全系统政务专网和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天津市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等5个计算机管理系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努力开创新的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城市定位的关键时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着力”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十二五”时期,天津市质监系统将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努力做到“四个提高”,即“进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检测实验室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水平”,为生产生活提供安全的质量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检测技术支撑,为提升城市形象打造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不断开创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具有天津特色的质监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