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解读“十一五”质量档案 质量理念之变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这是一篇报道,也是一份档案,记录了在刚刚画上句号的“十一五”,中国社会质量理念的变化。

  这些变化体现在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体现在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学界研究课题里,体现在越来越热门的大众话题里。我们试图用自己的眼和手,记录下这些既能听得清、看得见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并从中找出变化的轨迹和下一次变化的方向。

  我们看到的变化在这里,您看到的呢?

  〖从重视到更加重视〗

  质量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2006年——如果要评选当年中国的热门词汇,“又好又快”必然会名列前茅。在当年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上,“又好又快发展”被反复提起,让媒体和国人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在发展思路上的新变化。事实上,“好”字所代表的,正是质量和效益。

  在一年一度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无疑是亿万国人最为关心的焦点之一。作为指导当年政府工作的最高文件,报告中的每一处变化都意义深远、内涵丰富。人们在报告的字里行间寻找着前进的动力、努力的方向,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对质量工作的要求。

  通过对“十一五”这5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比对分析,我们惊喜地发现,标准、品牌等质量词汇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对于质量工作的要求明显增加,质量工作的分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2006年的报告中,“质量”共出现9次,与质量工作相关的有“经济增长质量”、“质量工作标准”、“发展质量”。 “标准”共出现12次,与质量工作相关的有“技术、产品和标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品牌”出现3次,全部与质量工作有关。“食品安全”出现1次。

  报告中与质量工作相关的具体要求包括“集中力量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把市场准入关,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控制新增产能”;“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等。

  在2007年的报告中,“质量”共出现7次,与质量工作相关的有“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产品质量”。“标准”出现了12次,与质量工作相关的是“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品牌”出现1次,即“支持自主品牌出口”。“食品安全”出现两次。

  报告中与质量工作相关的具体要求包括:“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活动”、“加强国家口岸管理和检验检疫工作”。

  在2008年的报告中,“质量”共出现22次,与质量工作相关的有“经济增长质量”、“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共出现27次,与质量工作相关的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农业标准化”等。“品牌”出现1次,即“扩大自主品牌出口”。值得注意的是,报道中首次将“产品质量”升级成了“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的“安全”二字,说明了政府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视度和关注度的变化。

  报告对于质量工作的要求不再是散见于各个章节,而是就如何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进行了专门的要求和阐述,具体内容包括“加快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今年要完成7700多项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健全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消费品安全性能要求及其检测方法标准,都要采用国际标准。出口产品除符合国际标准外,还要符合进口国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要求;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法制保障。加快制定修订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的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的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工作,严把进出口商品质量关。认真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我们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让出口产品享有良好信誉。”

  除此之外,报告中与质量工作相关的具体要求还包括“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发和国产化”等。

  在2009年的报告中,“质量”出现了11次,与质量工作相关的有“农产品质量”、“质量和安全年”、“质量追溯制度”等。“标准”出现了17次,与质量工作相关的有“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能耗和环保国家标准”等。值得注意的是,“召回制度”是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因此,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产品质量工作也有一段专门的要求,具体内容包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今年要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以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和安全管理。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在2010年的报告中,“质量”出现8次,与质量工作有关的是“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质量”等。“标准”出现11次,与质量工作有关的是“准入标准”等。“品牌”出现两次,与质量工作有关的是“出口品牌”、“品牌、效益”等。“服务质量”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报告中对于质量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加强对(家电下乡)中标企业的管理和考核,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将“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的相关要求放在“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主题下。而在此之前,2007年的报告是将其放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主题下。

  〖从关注到更加关注〗

  质量成为社会共鸣的关键词

  “最近一直在外飘着,穿梭于东南西北中,虽说累点儿,但心里高兴。因为我以往总跑沿海一线城市,这两年陆续跑二线城市,如今则是三线城市,往往离机场要走三四个小时,但可见质量的纵深啊。”近日,在新浪微博上,质量管理专家杨钢发出如此感慨。

  的确,“十一五”这5年,质量课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质量课题不再是过去的专业冷门,而是成为各个研究机构争相介入的最新领域。

  从昔日的小众话题,到如今的社会共鸣,大街小巷、报纸杂志、电视网络,都可以听到铿锵有力的质量强音。“十一五”以来,与质量相关的话题持续升温,开质量先河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2009年11月21日,武汉大学成立了独立建制的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其将质量问题当作一个大的学科、战略性问题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质量安全假设的提出、质量评价方法和具体指标的提出、质量体制如何创新和科学定位的研究,都是跨学科集成攻关的结果,这些研究改变了政府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

  “质量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专业问题,而是一个以专业问题为支撑、涉及老百姓安危的问题。”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到各地调研,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后发现,以前是一些专业人士在讨论质量问题,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公众质量意识的增强,出现了人人都关注质量、关心质量的现状,质量也从技术管理的问题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在他看来,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质量已从一个微观问题变成了一个宏观问题。“正是由于质量本身从自身的管理范畴成为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这样才有‘质量兴省、’‘质量兴市’、‘质量强国’的说法,如果质量不能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没有成为一个宏观的问题,我们还‘兴’什么呢?”程虹告诉记者,以前的质量问题都是停留在工厂、停留在生产管理环节,是对从事质量的人进行的管理,而现在成为一个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综合推动的整体性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质量的相关研究才会变得越来越热门,越来越重要。

  2010年6月,中国工程院公布了《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途径的研究》项目报告,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的状况、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指出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亲自提议研究的课题,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牵头,王礼恒院士具体负责。该课题项目分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化工制品、建筑材料、服装、轻工业6个领域专题组以及两个共性问题研究组,共有10余位院士、150余位专家、50余家单位参与了项目研究。项目的目标就是要针对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力求探寻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名单中,你会发现一批与质量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超市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农产品产前质量安全控制及应急技术标准研究、食品·空气·水质现场专用检测仪研究……正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相关负责人所说的,该计划要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而提升质量和创新技术,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研究机构着力于质量话题研究的同时,各地政府机构的质量理念也不断升华,纷纷展开质量调查研究,质量白皮书争相出台。

  2010年6月25日,天津市质监局编制完成了《2009年天津市产品质量状况白皮书》。据白皮书披露,2009年天津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较好,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其中食品抽检合格率略有提升,家具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010年8月31日,湖北省发布2009年度质量白皮书指出,湖北省产品质量总体较好,大型企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小企业、小作坊产品质量堪忧。2009年,湖北省质监部门对食品、饮料、化肥、建材等26大类58种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共抽查5250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的6298种产品,合格率76.33%,比2008年下降12.19个百分点。

  2010年10月10日,由上海市质监局牵头编制的《2009年上海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即“上海质量白皮书”首次对外全文发布。白皮书显示,上海制造业发展平稳,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5374.91亿元,同比增长2.9%;服务业稳步提升,增加值8847.15亿元,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9.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

  透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到,从“十一五”走向“十二五”,质量始终是全社会聚焦的热门话题,更是生生不息的长期课题。

  5年来,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到地方政府的文件,从专业的研究报告到市井的街头巷闻,“质量”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类、管理类的话题,它逐步成为广受关注、多方共鸣的社会话题。而在这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全社会对于质量的理解更为深入全面,对于质量的认识更为科学客观。

  〖从期待到更加期待〗

  质量成为百姓生活的代名词

  人人关心质量,人人享受质量——这是“十一五”期间广为传播的一句质量口号。事实上,这早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如今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刚入校门的孩子,谁都知道“质量”的重要性,谁都有着自己的质量期待。

  “以前说质量,指的是真与假。现在说质量,说的是好与坏。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不再满足于用简单的真伪来判断产品质量,而是对质量安全有了更高的期望值。”北京市民邢女士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小孩之后,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安全,她学会了精挑细选、精益求精。大到车子、房子,小到玩具、零食,对于每一样产品的质量、安全、材质、气味等各项指标,她都会格外留心。

  “质量”不应该是狭义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武汉的消费者小熊认为,质量是面面俱到的,它对应着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从产品质量到服务质量,从使用安全到售后保障,但凡涉及质量安全的细节都能做到一应俱全。

  “消费者特别关注产品的质检信息,抽查合格率多少?主要有什么问题?哪些产品合格?这些,都是他们消费时的参考依据。现在有些超市,为了吸引消费者,都把质检报告贴出来明示,让消费者知道产品的真实质量状况。”在北京经营和管理某连锁超市多年,连女士感觉到,超市已成为老百姓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这几年的变化尤其明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购物的标准越来越高,对产品质量更加重视了,对品牌的需求量也增加了。所以,我们的进货门槛也在不断提高。”

  “标准高、质量好、品牌多,购物比较放心。”上海的消费者小宋坦言,首选超市购物的理由很多,最关键的一点是维权方便。一旦发现某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了,可以直接找商家退换货。

  无论是销售者,还是消费者,对于质量安全都有着同样的“敏感”。连女士告诉记者,每一次质量安全风波,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超市的销售。一旦某产品或品牌出现质量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该产品或品牌都少人问津,即使降价促销也无济于事。

  随着消费者质量意识的提高,用户感受对于生产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项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评价质量的标准来自于消费者。消费者投诉率、退货率、满意度等因素已经成为企业评价产品质量甚至市场前景的最重要因素。专家认为,企业越来越关注消费者的质量评价,质量评价的主体正在从生产者角度转向消费者角度,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前不久,北京一名小学生在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帮助下,对自己和妈妈亲手从各菜市场、超市买回来的蘑菇进行了检测,发现绝大部分都有荧光剂。这条消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场“小学生能不能当质检员”的大讨论。无论其结果是否客观科学,这种来自民间的质量声音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种信息来源。

  时光如梭。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些曾经如此深刻地改变我们生活的变化,也将随着时光的一次次冲刷,逐渐被我们遗忘。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质量意识就如同坚硬的礁石,在时光的变迁中,不断坚固信念、不断凸显棱角,守望着我们越来越精彩的生活。

作者:彭燮 刘伊婷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