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的市场,实在比舞台剧更好看。有人说,当今的“艺术”,已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这话有点儿绕嘴,但它描述的却是现实景象。前不久,一名月收入5000元的男白领,在上海地铁七号线的车厢内支起帐篷,身着“征婚启事”T恤,坦言自己“帅气有才帐篷一顶房子没有,但不想被剥夺结婚的权利。”此人的图文和视频走红网络,并引发了网友关于“该不该嫁帐篷男”的热议,专家称这是一出针对高房价的表演。
市场频刮涨价风,带动零食小食品涨价。什么冰糖葫芦、糖炒栗子、奶酪干、爆米花、花生、果脯甚至鸭脖子之类的小吃,今冬都在偷偷提价。一批白领人士对此表示不满,他们倡议大伙儿集体宣誓“戒馋”——网友“吉米66”说,自己一直在为戒掉零食找到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这下也算是坏事变好事。面对不断高攀的物价,许多年轻消费者表示,今后进商场将只逛不买,既锻炼了腿脚,又饱了眼福。应该说,无论“宣誓”还是“体验”,这类频频发生的“行为艺术”,是商家最害怕的。
一段时间以来,消费者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行为艺术”并不陌生:买东西付款找零时,买卖双方会同时举起手中的纸币端详,验一验真伪;买品牌服装遭遇“假洋鬼子”,消费者不惜花费精力上网搜索,像行家一样予以鉴别;由于担心蔬菜水果农药化肥超标,主妇们会按照专家指导,用清水、淘米水一遍遍过滤;害怕买到注水肉,人们去菜市场兜里总要塞上纸巾,看看猪肉表面是否过湿……显然,这些市场里的“行为艺术”越发达,越能引起人们的忧虑。有例为证:在某届国际车展期间,部分消费者在展馆旁发起“进口汽车消费者维权会”,一些青年人身穿黄色文化衫,背后统一印着“解决无诚意,××品牌伤我心”的字样。在北京春季房展会上,也出现过类似情景。一些业主认为开发商解决纠纷无诚意,在开发商的展位前散发传单,表示抗议。福州还有业主在自家的房屋前挂横幅,指称房地产商欺诈。更早一些时候,是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的武汉“砸奔”事件,最近又听说海南一位消费者为“问题笔记本电脑”举行黛玉葬花式的葬礼:他将电脑焚毁,部分“骨灰”装入一个漂流瓶中,里面附上纸条,然后“水葬”。我们不禁要问:是谁把消费者逼成了行为艺术家?
眼见得市场上各类“行为艺术”愈演愈烈,公众普遍感到不安和担忧。可以说,消费者不是艺术家,打心眼儿里不愿意参与表演,他们所表现和宣泄的,是一种较为危险的情绪。要想消除这种情绪,唯愿我们的市场重现透明和健康,让“行为艺术”少一些,更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