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者来说,购物是一项悠闲而欢快的生活内容。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开始表情忧虑地买东西。在商场、超市,经常能看到他们一脸严肃,来去匆匆,常常买了东西就走,很少无目的地闲逛。当买一件衣服时,他不是看牌子,而是在内心算计着:它究竟要花费多少资源?出差坐飞机回来,就惦记赶快种几棵树,来补偿自己的碳排放。连放水冲马桶这种小事,也会令他们的心抽搐不已。显然,这些忧心忡忡的消费者,和卖场欢乐的气氛格格不入。
一位西方资源专家的观点就是他们的后盾:当你购买一件用巴基斯坦棉花生产的T恤衫、吃泰国大米、喝中美洲咖啡时,你知道吗?你正在影响这些地区的水文状况。因为你获取了印度河、湄公河或哥斯达黎加降雨中一定份额的水,你可能正在加速河流的枯竭。这位先生还说,人类像海绵一样吸水。我们每天喝的水平均不会超过5.68升,加上洗洗涮涮和冲厕所,一个人每天用掉的水大约是151.4升。此外还有一些事实:种出一小包大米需要的水比许多家庭一周用掉的水还多,生产一盒0.5公斤重的咖啡需要10吨水。当身穿印有“节约用水”的纯棉T恤时,人们也许不会想到,生产这件T恤所需的棉花大约会消耗掉25浴缸的水。经他这么一算,不光经常光顾洗浴城的顾客扫兴,其他喜欢“扫荡”商场的人也会觉得有点儿沮丧。
哲学家说,幸福和危机,是现代社会的一对翅膀。如今地球人大都过上了小康生活,除了能保证吃喝,他们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私家车,生活越来越富裕。然而,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阔绰行为买单: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气的排放,把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扯开大洞;南、北两极的冰川陆续融化,威胁到了两极生物;温室效应威胁到了全球,地球的温度越来越高,似乎正在变成一个火球……那么,地球还有没有救呢?当然。现在,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为:只要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过低碳生活,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危害,就能拯救人类自己。对百姓而言,低碳生活主要从衣食住行做起。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多吃素,减少肉食;选择小户型,绝不做过度装修;随手关灯、尽量不用空调等电器;少开车,多乘公车或步行……这样做就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一位老人家近日写博客说:“用不着提倡,不需要培养,我们这一代人本来就过着‘低碳生活’。像随手关灯,出门乘公交,用洗衣洗菜的水冲马桶、拒绝一次性生活用品等习惯,我们似乎天生就有。年轻的朋友,你们知道吗?环境保护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当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疯狂买高价商品,而且相互攀比时,不免感到深深的忧虑。古语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然世界是你们的,你们就该好好待它,保护好它,把它完完整整地交到下一代的手里。”应该说,这位老人家堪称低碳生活的前辈。
带着忧虑的情绪消费,会不会变成时尚?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越来越多的人被正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并积极加入其中。他们不是先知,却扮演着比先知更重要的角色;他们不是“杞人”,但怀着比杞人更高尚的理念。我真心希望,这种忧虑的情绪最好能影响某些拜金主义者和购物狂们,请他们适当地收敛自己的欲望,回到理性消费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