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在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
一、制定纲要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有国家标准21342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3045项,推荐性国家标准18297项,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行业备案标准37850项,地方备案标准15800项,企业备案标准132万项。这些标准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技术保障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也把标准的竞争推向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们的迫切任务。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对标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制定标准速度慢、标准水平低、标准适应性差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因此,编制我国标准化发展纲要,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发挥标准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
二、纲要的着眼点
纲要的制定一方面要面向实际,解决我国标准化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为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目前,我国标准老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标准修订不及时,造成标准的“超期服役”,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已达10.2年,无法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一致。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标准已完全不能使用而急需修订。因此,标准的老化问题是造成我国标准总体水平偏低、市场适用性差和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一)针对目前标准存在的严重问题,纲要提出了建立以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以企业为主的工作模式、标准研制与科技研发紧密结合的机制和标准化经费保障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制度上的不完善、工作上脱离实际需求、技术上科技含量低和经费上不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纲要提出了建立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国际标准化的交流和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使我国的标准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发达国家对国际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纷纷抢占国际标准的制高点,以最大化地实现本国利益。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更为落后,在ISO、IEC两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技术机构,我国只承担了2‰,在ISO、IEC的16000多项国际标准中,由我国为主起草的只有2‰,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国际贸易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大力加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提高我国的影响力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今后标准化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要与国家的总的发展方向相匹配,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总体要求相适应。纲要提出了2010年的目标是我国的标准化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具体概括为:关联的国际标准采标率由目前的44%增加到80%,标准制修订由2000项/年增加到6000项/年,标准制定周期由4.7年缩短到2年,标龄由10.2年缩短到5年以内。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要达到:关联的国际标准采标率90%,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以我国为主制定和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2000项以上,承担ISO、IEC技术机构数10%以上,成为继美、英、德、法、日后的第六个ISO的常任理事成员国。
(三)纲要提出了今后标准化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加强公共安全标准、推进节约型社会标准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水平、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加快传统产业标准升级、重视服务业标准。这六个方面与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发展的需要紧密关联,较好地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着重点和问题多发点。做好这些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标准化工作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好务的关键所在,需要标准化工作机制上的创新和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
三、纲要编制的过程
2002年9月在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下,汇集了国内外标准化领域、专业学科领域、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300多位专家,开展了我国标准化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重要标准研究”专项研究。整个专项研究先后历时两年多,共访问9036家企业、走访66个相关政府部门和13个全国重点城市;对截止到2004年底的21342项国家标准、备案的37850项行业标准、备案的15800项地方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同时,分别对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美国国家标准学会、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德国标准协会、欧洲标准委员会、奥地利标准协会及德国西门子公司等的标准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日本、英国、德国、法国、韩国、印度、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后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还有,在全国范围内的19个城市、22家大型国有企业开展了标准化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进一步汇集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未来1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国外发展趋势,通过组织多部门、多学科、高层次的上百位专家进行综合性系统研究,历时一年有余,先后数十次修订,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纲要编制过程中,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有关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的近百名专家为纲要的编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集中反映在:标准化体制问题,如何发挥企业为主体的作用问题,标准的老化问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问题,标准化经费投入问题等。上述问题都在纲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