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这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五”标准化工作,分析形势,研究和部署“十一五”中长期以及2006年的工作任务。这次会议是统一思想的一次会议;是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落实全国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动员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标准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动员会。刚才,国家质检总局李长江局长、国家发改委张国宝副主任、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五”标准化工作简要回顾
国家标准委从2001年10月成立以来,在总局的领导下,带领全国标准化工作者,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提出的各项任务,扎实工作,锐意进取,进一步发挥了标准化工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标准制修订运行机制改革
实现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在下达前先在网上向社会公示,提高了我国标准制修订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开发启用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网上阅读系统”和“国家标准网络发行服务系统”,满足了用户阅读强制性国家标准全文和方便、快速购买所需推荐性国家标准的需要。仅2005年就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110项,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489项,占44.1%。组织70多个部门6800多名专家,历时一年半,对现行21575项国家标准和8511项国家标准计划进行了清理,通过进一步修订并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将大幅度提高我国标准的总体水平。
(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打好技术基础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对今后几年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了部署。连续建设了数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累计达4644个,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了2228个。江苏、山东、湖南、海南、内蒙古等省(区)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示范区建设的长效机制。组织召开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经验总结暨表彰大会,提出了今后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表彰了在示范区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81个先进单位和210名先进个人,大大提高了全国各地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农产品的名牌产品,为提高农副产品质量,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发挥了显著作用。研制开发了农业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网上管理,使用户能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提高了示范区的管理水平。各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加快农业地方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到目前为止,累计完成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6955项。
(三)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在抗击非典和阻击禽流感的斗争中,及时发布了有关产品标准,为确保抗击非典物资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基础,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的及时出台,为取得“苏丹红围剿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立了食品安全标准化应急工作组,健全了食品标准化技术机构。发布了《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等一批食品国家标准和30多项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方法标准,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些标准的发布,及时管用,充分体现了标准化工作队伍的战斗力。
(四)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资源节约,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提高传统产业标准水平
启动了《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确定了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重点领域和标准重点制修订项目,提出了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措施。批准发布了《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等一系列节能节水节材标准。发布了《全国装备制造业2005-2007标准化发展规划》,及时制定了一批原材料标准;开展了《混凝土多孔砖》等一批新型墙体屋面建材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快纳米新材料国家标准的制定,发布了《纳米材料术语》等7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加大了对高耗水行业标准的宣传和推行实施力度,在全国开展了能效标准和能效标识等重要国家标准的推广宣传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上进行宣传,这些活动对于增强公众的能效标准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狠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标准的制定
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纳米、超导技术、燃料电池等高新技术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完成了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一期工程任务,发布了《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公钥基础设施在线证书状态协议》等1l项重要国家信息安全基础标准,发布《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等7项国家标准,形成了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完成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功能》等重要标准的制定,发布了工业机器人关键标堆,在科研开发和产品质量评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了控制通讯总线等8项工业控制网络标准以及工业测量控制系统功能安全标准,为保证我国工业通信网络运行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开展了《铌钛复合超导体剩余电阻比》《高温超导微波表面电阻测试》等3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六)紧密围绕安全工作的需要,发布并推行了一批涉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标准
开展了与联合国“全球化学品分类及标签协调系统”有关的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工作,开展了农药、化肥标准体系的研究,加快了农药标准的制修订速度,共发布12项农药国家标准,满足了化肥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专用肥、复混肥等产品的生产。发布了《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等8项医疗器械强制性国家标准。组织修订《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要求》等国家标准。组织编制了《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等标准的系列宣贯教材,举办标准宣贯班。组织完成《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等涉及人身安全的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
(七)加强地方标准化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全国172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达到4A级企业的共52家,达到3A级企业的共44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得到了政府和企业重视,青岛市政府为全面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举行了海尔集团等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颁证大会。发布三期使用采标标志产品目录,共1592个产品,使采标标志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至今,使用采标标志的产品累计达到9595个。四川东方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出口产品采标率达100%,仅去年1-6月出口创汇同比增长40%,吉林省吉林市四通石油化工厂柴油机油通过采标,产值增长了25.3%,利税增长153.7%。召开了全国服务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对提高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将发挥重要作用。
(八)标准化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和《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研究》三项课题顺利通过验收。这三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明确我国标准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力,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我国技术标准水平全面提升的跨越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贸易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中发挥标准化作用,促进行业协会和企业实质性参与标准化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制定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实施标准战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二是标准化科学研究项目首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术语、图形符号体系建设”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标准化历史上获得的最高奖项,为标准化科学技术及其他专业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模 式,为国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是完成了标准阅读和发行服务系统两个项目标准化信息平台建设。该系统平台采用了先进的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数字证书(CA)、数字版权管理(DRM)等技术,国家标准文本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加密,从而实现了对国家标准文本通过网络传播和复制的有效控制,较好地解决了国家标准电子版的版权保护问题。该系统平台自开通以来运行稳定,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也受到加拿大标准协会(CSA)、英国标准协会(BSI)等同行的赞赏。
(九)大力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和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积极发动有相对优势的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承担ISO/IEC的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数量从6个增加到13个,由我委员提名的李亚萍博士首次成为ISO/TC95主席。在我国召开TC/SC技术会议显著增加,为企业较广泛参加ISO/IEC的技术活动提供了机会。开展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重点领域的评定工作,为有效引导和支持国内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英国标准协会联合主办了2005年中英标准高层研讨会,首次组团赴美参加“2005年中美标准合格评定研讨会”,成功举办了“2005年中国-东盟标准研讨会”,加强了标准化工作的对外合作和交流,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标准总体水平低,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简单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标准制定速度慢,目前我国国家标准的研制时间平均为4.5年;二是标龄老化,目前我国21000个国家标准的标龄平均为10.2年;三是高新技术产品标准滞后,2001年一批院士、科学家曾联名写信给李岚清副总理反映这个问题,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新兴产业标准缺乏,技术标准与科研、技术更新和产业化发展不同步。
二、我国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国民经济和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标准制修订更加公开、透明,要求标准通报制度更加快捷,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我国入世协定中,涉及标准和标准化的承诺有13条之多。世界各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格局的速度不断加快,广度不断加深。我们加入WTO,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就必须遵循游戏规则,体现在标准化方面,就是要更加公开透明地制修订标准,更加及时快捷地进行标准通报。但目前我们在标准制修订和履行标准通报义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标准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复杂,一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公开征求意见做得不够,强制性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一些应该通报的国家标准没有向WTO通报,有关部门缺乏沟通协调。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关注,在过去几年WTO/TBT委员会对中国的年度审议中已经受到过WTO其他成员的质疑。二是对WTO其他成员国通报的研究、评议和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尚未建立,在国外通报时,我们普遍反应慢,评议不充分,无法及时反映我国相关产业的意见和利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解决不好不仅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更重要的是无法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并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直接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这就要求我们,一要认真研究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积极履行涉及标准的各项义务,加快标准化运行机制改革,在增加标准制修订公开性、透明度及加快标准通报速度上下工夫。二要动“脑筋”,讲策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做文章,寻求对策,要让规则为我所用,运用WTO相关规则最大限度地运用权利发表意见,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服务。
(二)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和扩大出口的新任务,特别是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不断增多,检测精度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许多国家利用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手段提高进口产品准入门槛,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以日本为例,2005年11月16日,日本依据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颁布了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农产品中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物都作了明确规定。其中15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797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53862个限量标准;对没有设定限量标准的,执行“一律标准”,即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千克。从2006年5月29日起,只有符合“肯定列表制度” 要求的食品、农产品才能进入日本市场,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量的32%。日本此举将大幅度增加我国对日的贸易成本,影响通关速度,严重影响我国对日贸易。
再如2005年7月初,欧盟颁布《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后,德国有关市场监督部门依据上述指令对来自中国的电动工具进行多环芳烃(PAHS)检验。仅此一项,2005年8月,我国生产的1000多万美金的电动工具由于没有通过检测而滞留德国口岸。指令中规定的限量要求苛刻,检测费用昂贵,依照指令我国大多数产品都无法通过检验要求,这对我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无论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还是欧盟电气指令,其核心都是标准。标准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成为各国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新时期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核心任务和主攻方向,也是标准化工作迎接新形势新挑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加强标准前期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找出差距,要积极跟踪国外标准特别是我国产品出口目标国标准的制修订,努力研究应对措施,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提高我国产品和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好务。二要积极建立健全我国检测技术标准体系,为应对和减少贸易摩擦提供技术保障。
(三)“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以及发达国家利用标准中涉及知识产权设置技术垄断的新趋势,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发达国家通过将核心技术转化为专利技术,又将专利技术融入到技术标准中,并设法在最大范围内推广其技术标准,从而达到垄断核心技术、占有国际市场的目的,即“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近年来,这种技术垄断趋势日益突出。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就是一个典型的佐证。GSM通信标准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让掌握GSM技术的欧美公司长期控制着市场,获取了高额的利润。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逐步走向市场,美国高通公司因为掌握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中WCDMA核心技术,就在短时间内将技术市场化,成为新产业的巨头。
我国虽然是产品出口大国,‘却不是出口贸易强国,关键就是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进一步扩大出口要求我们,一要加强标准中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加强标准与科研工作的紧密结合,促进标准制定与科研、产业化和技术更新同步。二要进行重点扶持,对可持续发展领域和产品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和优势产品要积极制定技术标准,改变我国高新技术标准领域受制于人的现状。三要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和市场,通过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融入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人民诮费安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重点任务。这些方面都需要一个健全的、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作为重要技术支撑。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拓宽并完善新型的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使标准真正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技术保障。
总之,标准化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标准的覆盖面和数量不断增加,对标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我们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认识新时期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全力抓好标准战略的实施,实现我国标准化工作跨越式发展。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标准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定对标准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和协调”。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建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健全法律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为知识产权的产生与转移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支持以我为主形成重大技术标准”o
3.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1)“对开发目录中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2)“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国家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协会等制定重要技术标准的指导协调,支持企业、社团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鼓励和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建立标准服务平台,支持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转化,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3)“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我国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协调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研究评议体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包括技术预警在内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密切跟踪我国产品目标出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要求的变化,对出口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和发布预警”。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1)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提出:“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
(2)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中提出:要“完善技术标准”。
(3)在“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中提出;要“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发展建筑标准件”。
(4)在“积极推进信息化”中提出:要“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
(5)在“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中提出: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
(6)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中提出:“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7)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提出:要“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
(8)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提出:要“加大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实施力度,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设备。制定替代液体燃料标准,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建立健全用地定额标准,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水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取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
(9)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中提出:“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
(10)在“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中提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11)在“优先发展教育”中提出:要“制定和完善学校的设置标准”。
(12)在“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中提出:要“严格执行劳动、安全、环保标准,规范出口成本结构,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13)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提出:要“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和落实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
(14)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提出:“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
(15)在“加强公共安全建设”中提出:要“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应急标准体系”建设。
5.《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实施标准战略的重大举措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在第八章“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提出了“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
在第九章“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提出,“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以及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实验室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6.《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了今年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
(2)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强制性产品能效标准、标识管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研究建设节水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
(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在技术标准、认证认可、质量检验等方面的合作,减少和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7.《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两个阶段目标
一是在2010年实现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的技术标准体系,使我国标准化工作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体目标为:关联的国际标准采标率由目前的44%增加到80%,标准制修订由2000项/年增加到6000项/年,标准制定周期由4.5年缩短到2年,标龄由10.2年缩短到5年以内。二是2020年实现标准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家用电器、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技术标准的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体目标为: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标准比例达到20%(约5000项);以我国标准为基础制定国际标准和重点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达到2000项;相关联的国际标准采标率达到90%以上;我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常任理事成员国,我国承担国际TC、SC的比例达到10%;形成龙头企业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机制。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一是坚持企业为主原则,提高标准的适用性;二是坚持国际化原则,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坚持重点保障原则,促进经济和社会较快发展;四是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提高我国的标准水平。
(二)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第一年,也是“实施标准战略,实现标准化工作跨越式发展”关键的一年。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质检系统局长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标准战略,努力发挥标准化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升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中的有效作用,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总体要求,要重点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1.做好标准化“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标准化“十一五”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五年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做好标准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今年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部门和各地方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逐字逐条地细化,在吃透精神,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制定我国标准化“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争取将标准化工作的内容纳入本部门、本行业和本地方的“十一五”规划中。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协调机制,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制度的建立和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补充标准体系的形成。国家、地方、行业“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重点产业领域,凡涉及到标准的都必须在重要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技术支撑。
2.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在督促和检查已列计划项目完成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安排动植物检验检疫等一批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农药残留、动物防疫、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标准体系研究,加强动植物产品质量安全和疫病防控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加紧“植物检疫标准体系建设及国际标准的跟踪研究”等项目的实施。加快采用农业领域国际标准的步伐,积极参与农业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力争把《蜂王浆》等一批我国优势、特色产品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启动100个农批市场的标准化试点,通过实施标准化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善经营环境,改造经营设施,加强质量监测,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解决好流通领域的“三农”问题。同时,要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有效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指南》、《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评价方法》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过程考核》等3个文件,促进示范区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创立名牌农产品,推进精品农业的发展。选取一些基础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特点明显的示范区,积极开展农业生产良好规范管理体系、有机农产品等有关标准的精品项目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出口潜力较大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区域特点明显能够创品牌或名牌的精品项目,做大做强示范区。扩大示范区域面积,扩展示范品种类型,提升示范区的建设质量,提高示范效益,积极推出农产品国家名牌和地方名牌,提高农产品在中国名牌的比例,扩大示范区的“品牌”影响。
二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抓紧完成《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计划》提出的标准制修订任务,补充完善食品添加剂、生活饮用水、食品中微生物限量、婴幼儿食品等领域的卫生标准及其相关的检测方法标准。对现有的867项食品国家标准中的404项急需修订项目和需新制定的180项食品国家标准,2006年要完成70%,2007年全部完成。积极跟踪国际标准,开展食品术语和分类、农药残留和污染物限量、检测方法、食品包装材料等领域标准的研制、修订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抓紧完成《文具安全通用技术条件入《化妆品卫生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入《消费品使用说明玩具使用说明》等与消费品安全有关的标准制修订,为消费者安全使用提供指导,切实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围绕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开展日用消费品相关标准的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化妆品、家电、烟花爆竹、室内装饰材料、电磁兼容与电磁辐射等在内的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标准体系。加大煤矿安全、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电网安全、劳动防护用品、危险化学品管理等高危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针对突发事件,利用标准制定绿色通道,制定安全应急标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公共安全预警、应对和处理等领域标准体系研究,提高标准化工作在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潜力的高新技术领域标准的研制,提高高新技术标准化能力。根据信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体趋势,重点制定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标准,以及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软件、高性能计算机、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新一代数字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安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等系统标准。加快发展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纳米技术、超导、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现代中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努力将具有我国自主核心技术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在数字电视自主知识产权标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抢占高新技术国际标准的制高点,逐步改变我国高新技术标准落后和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自主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六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尽快发布实施《2005—2007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突出抓好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废旧产品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8个领域标准项目的落实。抓好核电、高效清洁发电、高压直流和超高压交流输电系统及设备、燃料电池、电网节能降耗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电工电子产品、能量计量与检测智能仪表等方面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标准研究与制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表编制,选择2~3个行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试点,推动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七是建立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全国装备制造业2005年—2007年标准化发展规划》提出的1110项装备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装备制造业要在自动在线检测技术领域重点突破,提高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使标准真正成为实观科技创新和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以及产业升级的桥梁,为我国装备制造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同时,还要开展调整工业结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标准需求分析和研制工作,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八是建立健全环保标准体系。根据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继续加大环境治理和污染物排放限量标准的研制,完善环保标准体系,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要把标准制修订重点放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在“十一五”末,要在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危险废物处理、限量控制等重点领域,在环境质量、环保产业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分别完成50~100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努力为保护环境,提高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
九是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组织落实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服务标准2005年~2008年发展规划》,加强标准的前期研究,特别是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服务、居民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和体育服务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提高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尽快建立重点突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定位准确,基础、质量、资质、信息、环境保护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服务标准协调配套,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服务标准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适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提供技术支点。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强体育用品、体育场馆建设、奥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为奥运会顺利召开提供技术支持。要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标准化工作,提高我国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开展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并在物流、餐饮、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或园区,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试点,探索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增强试点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服务标准化的进程。
十是建立健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生产过程和流通领域的检验检测标准体系,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提供技术支持。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方法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快先进的在线检 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的研究并快速形成标准,增加标准技术含量,提高标准水平,妥善应对和减少贸易摩擦,更好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发挥标准化的桥梁作用,推动两大自主创新
一是鼓励我国自主核心技术创新,提高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要深入开展标准中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重点研究工业发达国家通过专利技术融入标准形成技术垄断问题的对策和措施。逐步完善标准研制与科技研发紧密结合的机制,使技术标准研制体系与科技研发体系形成有机整体。要深入研究标准化在促进我国自主核心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推动我国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当前,要重点推动现场总线技术、双动力洗衣机、同轴电缆及连接器、中药、弹簧钢、稀土、陶瓷、地理标志、无线局域网、数字电视、先进音视频编码、中文办公软件等领域具有我国自主核心技术融入标准进而转化为国际标准,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创新,促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发展。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的制定要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突出产品的地域特色、质量特色以及传统工艺特色,制定独立的、区别于一般产品标准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为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发挥基础作用。
4.转变观念,推动两大体制创新
一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体制创新。首先,要确保企业在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等标准化技术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保证技术委员会的企业成员不少于l/2。其次,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化为标准。第三,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的能力和积极性,特别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第四,要在具备条件的领域,特别是与产业和市场结合紧密的日用品等领域开展国家标准制修订竞争试点,让有实力和积极性的企业在标准制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第五,要抓紧做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适应标准制修订工作体制创新的需要。
二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承担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的体制创新。要抓好技术委员会成立、换届和调整工作,使我国TC、SC要由目前的700个增加到2000个。前一个阶段,我们动员各部门、各地方和全国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筹建新的技术委员会的申报工作,并鼓励和优先考虑龙头企业承担秘书处工作。截止到3月17日,共收到935个单位的申请,这次会议将对近期拟批复的200多个技术委员会进行公示,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今后还将继续受理筹建技术委员会的申请。同时,要加大秘书长等秘书处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储备,为企业承担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创造条件。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或召集人的竞争,重点扶持一批企业,提高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要从人员培训、资金、项目等多方面支持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或召集人工作的企业,为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将标准纳入国家科技成果评奖范围,制定和完善我国标准化成果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
5.整合资源,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化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继续整合标准化信息资源,解决标准信息资源分散、重复以及标准信息不畅等问题。以国家标准化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主线,加紧建立和完善五大信息系统。一是完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在已有的标准计划网上申报、立项、标准项目阶段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系统功能,不仅实现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网络化、信息化管理,还要反映国家标准制修订运行机制改革的成果,特别是要考虑标准的质量水平和适用性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二是建立WTO/TBT通报咨询服务系统。以现行TBT通报工作机制为基础,实现通报、评议、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促进我国TBT通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三是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网络销售服务系统。通过实现标准网上发行、销售和远程打印等,降低发行成本,打击盗版,有效保护标准版权,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四是建立统一权威的标准文献服务系统。以数字化国家标准馆建设为基础,根据标准文献服务特点,建立满足不同种类和层次的标准文献服务系统,为社会提供准确的标准信息服务。五是建立国际标准化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国际标准化活动和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平台,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手段,为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包括以上五大系统在内的国家标准化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要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地方的需求,要在平台中预留行业和地方标准化信息服务的网络接口。
6、加快采用国际标准步伐,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
一是加强我国产业与国际标准关联度研究,确定采标战略和目标。以我国主要产业部门、协会和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相关产业特别是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密切的产业与国际标准的关联度研究,确定不同产业的具体采标战略和目标。二是加大采标标志实施力度。继续组织开展与当前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研究与分析,适时提出实施采标标志产品指导性目录,并将获得采标标志的产品向社会公告。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采标标志,提高采标标志产品的社会知名度与信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引导企业积极采标,并为其提供有关国际标准的查询服务。鼓励企业在产品包装、标识、标签、说明书及其宣传品上使用采标标志。加强协调配合,将采标工作与质检系统名牌、免检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推动,相互促进,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积极参与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和活动。加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交流和活动,提高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际标准跟踪制度,积极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的工作。到“十一五”末期,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推动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积极争取各方面对我国承担秘书处工作的支持,努力把我国承担秘书处数量总数从过去的13个增加到30个。四是加强双边合作,为发展对外经贸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在抓好落实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合作范围,稳步开展双边多边标准化合作,重点加强与德、英、美、日本、韩国、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合作与交流,争取与10—15个国家签署新的合作协议。加强在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电器安全等领域技术标准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合作,为减少和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技术保障。
7.以科研带动跨越式提升
标准水平跨越提升的关键是科研先行,我国标准化科研的重点是:
(1)国际先进标准跟踪研究
重点跟踪研究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标准、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软件、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生物技术产业化、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和精准检测关键技术标准。
(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重点创新研究
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领域内,重点加强具有前沿研究特征、自主知识产权、可形成产业的高新技术领域标准的研制,提高高新技术标准化能力。主要开展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现代中药、中文信息处理、数字电视、地理标志、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领域的相关产业和已经确定的国家十六个重大项目,凡涉及自主创新标准研制的,都要力争取得突破。尽快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抢占高新技术国际标准的制高点,逐步改变我国高新技术标准落后和受制于人的局面。
(3)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检测方法标准研究
加强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由于检测方法不一致而出现的检测结果不一样的问题。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方法标准的研究,加快先进的在线检测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的开发并快速形成标准,研制快速统计抽样检验方法标准,全面增加检测标准的技术含量,提高标准技术水平,更好地保护国家利益和促进我国产品出口。
(4)公共安全技术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国土安全、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法规体系及标准体系,基于风险分析的食品安全标准、消费品安全标准、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关键技术标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及其使用的安全材料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特种设备安全标准以及动植物检疫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5)基础公益标准研究
主要开展公共服务、现代信用、社会责任等基础公益类标准的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医疗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技术标准的研制;研究、制定实现各级、各类数据交换中心、征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用标准;跟踪研究、制定社会责任标准。
8.建立标准制修订经费多渠道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国家专项经费投入,确保国家标准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标准清理结果,预计在未来三年,每年需要投入近2亿元修订专项经费,以确保9500个老龄国家标准在3年内完成修订任务。“十一五”期间,国家标准制修订标准项目将达到6000项/年,财政部明确表示国家将农业、食品、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公益基础等重要标准的研制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并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标准化资金保障机制。此外,国家将继续滚动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国家标准化信息网络共享平台,一期国家科技投入4518万元。各地都要花大力气争取多方支持,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建好五个系统,国际、国内一个接口对外。争取“十一五”未完成标准化工作的电子网络化。二是逐步建立企业投入与国家补助相结合的标准化经费机制。采取措施,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承担TC/SC秘书处和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对具备条件的领域,要逐步建立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的国家标准制修订经费保障机制,国家给予适当的补助,加快标准化工作的市场化进程。三是建立标准销售收入反哺标准制修订的机制。通过建立标准出版发行市场化服务机制,逐步使标准销售价格与国际接轨,争取到“十一五”末实现标准销售收入每年反哺标准制修订5000万元。四是建立标准化社会基金,接受各界对标准化工作无偿的捐赠。鼓励企业对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工作进行捐赠,积极争取国家的各种政策减免和优惠。鼓励积极探索建立标准化社会资金保障体系和标准化工作经费互补机制。
9.加快《标准化法》的修改步伐
我们于2002年底启动了《标准化法》的修订工作,并做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工作,当前要进一步加快修订步伐,在修法草案中确立几项重要制度。一是要确立企业作为标准化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保护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保证企业在技术委员会和专家组中有相当比例,并积极鼓励企业承担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对属于企业自主管理的事项应彻底放开,除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产品标准外,企业标准一律不进行备案。二是要确立协会团体标准和企业联盟标准的法律地位。近年来,行业协会、学会和联合会等团体组织以及大企业之间组成的企业联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有条件有能力也有积极性制定相关标准,在这次修法中要充分反映这一趋势,以充分发挥其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三是要理顺标准体制和标准管理体制,加强标准化统一管理,从法律层面解决标准之间矛盾、交叉和冲突的问题。四是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对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和程序等进行调整,使我国强制性标准制度与WTO/TBT的有关规定相协调。五是要加大标准的实施力度。认真研究并提出促进标准实施的有效手段,如将标准的实施范围从生产、销售、进口领域扩展到经营性使用领域,通过政府采购、标准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增强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在《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过程中,各地、各部门要给予关心、支持和配合,积极向国家标准委提出意见或建议。
10.实施标准化人才工程,进一步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立标准化专业队伍,实行标准化工程师资格制度。在这方面,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率先开展了相关工作。下一步我们要根据上海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实行标准化工程师资格制度,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标准化领域自己的专业队伍,进而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特别是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的提升。要通过标准化工程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吸收和培养一大批标准化人才,并从中选出并建立国家级专家人才库。中国标准化协会将其作为重点任务正在与总局人事司、劳动人事部门沟通提出实施方案。二是实行标准化学术带头人制度,培养标准化复合型人才。通过聘请两名工程院院士,加强标准化学术队伍建设,逐步实行标准化学术带头人制度,首先要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实行首席研究员制度。加大标准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使我国标准化队伍中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入IS0、IEC领导层和ISO/TMB、IEC/SMB及中央秘书处工作的标准化复合型人才。三是开创标准化学科建设。与国内几所长期开设标准化课程的高校联合,总结和研究标准化学科教育体系,争取教育部门的许可,在部分高校设立标准化专业,为我国标准化事业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在具备条件的技术机构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吸引高级人才从事标准化领域的科研工作。四是大力培养和选拔标准化外语人才。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批外语本科以上人才,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培养之后,选出10名左右优秀人才派往国外或国际标准化组织学习或工作,为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培养后备人才。五是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按照《农业标准化培训计划》,针对省、地、县级示范区建设的管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适时组织农业标准化培训。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员培训,利用互联网实现对系统的维护和更新,同时在各地培训的基础上召开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座谈会,交流各地培训经验,提高培训水平和质量。六是着力抓好标准化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公开、透明是标准化工作的本质要求。多年来,我国国家标准制定过程存在着公开性不够,透明度不高,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也存在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等不正之风;更有甚者,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小利,置国家利益不顾。国家标准委将加强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力量实施监督,整肃标准化队伍,树标准化行风。为了确保国家标准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减少行政干预,今后,国家质检系统从事标准化管理的公务员原则上不得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或主任委员的职务;对已经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或其他职务的公务员,相关技术委员会要限期进行调整和更换。为确保技术委员会工作的科学公正,防止技术委员会为少数企业或个人操纵,原则上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含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含副秘书长)必须是在职人员,个人累计担任技术委员会领导职务不得超过2届(10年)。此外,与技术委员会有工作关系,但没有担任技术委员会职务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参加技术委员会组织的标准审定会等技术会议。
同志们,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进入“十一五”这一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确保“十一五”各项任务的完成,这是标准化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回顾过去,我们奋力拼搏;展望未来,两个阶段目标,时不我待,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高举实施标准战略的旗帜,唱响标准化工作跨越式发展的主旋律,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