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郑卫华:标准化是我国重要的技术制度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一个国家有政治制度,有经济制度,也有法律制度,这都是人们常常提起的,这些制度对于一个畳的重要作用,人们也是很清楚的。但是谈起技术制度的还不是很多。即便有人谈起技术制度,也往往把它归于经济制度或者其它的制度之中,认为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比,技术制度并不很重要,也不必把它作为一个独立于政治制度或经济制度的单独制度序列而相提并论。

不久前,郑卫华负责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已完成初稿。 郑卫华指出:“标准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公益事业,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技术制度。”近日,刚刚从起草《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繁重劳动”中抽出身来的郑卫华就标准化是我国重要的技术制度,以及技术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诠释。

标准化是我国重要的技术制度,技术制度的重要性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渐显现出来的,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 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要维持其正常的运转,就必要制定和遵循一定秩序。而这些秩序靠什么来保证呢?一是法律,二是制度。法律和制度虽然都是属于法制的范畴,但对于秩序的保证作用属于不同的层次。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以及违背相关秩序规定所应受到处罚,而制度则是规定了相应的规范,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违反了相关制度的人不一定就是触犯了法律,所以不一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却可能被某一领域排斥在外,以实现制度对于秩序的保证作用。

制度可以不必象法律那样,必须要人人遵守。或者在一定意义上说,制度不是要求每一个人必须遵守,比如不是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的人员,就不必非要遵守相关的规矩不可。但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制度往往比法律更加重要。虽然制度和法律同属于法制的范畴,但制度比法律更能体现法制胜于人治的原则。制度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制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距离更近,对人的规范作用更大。

制度既是法律规定的具体实施,也是道德规范的基础。比如公民守则,虽不是法律,不具有法律那样的强制力,但人们可能更易于遵守。法律、制度以及道德,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保证了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保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前进。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制度的作用往往是最重要的。

郑卫华说,技术制度的重要性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渐显现出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是无所谓技术制度的。那时人们最为突出的是社会政治制度,是行政命令和无产阶级专政。那时也不是没有技术标准,而且标准的级别或类别比发达国家制定得还要多一些。但是,那时的标准往往构不成真正的技术制度,而往往都是作为技术法规出现。虽然在立法程序上说,那时的技术标准没有从人民代表大会的角度意义上颁布,但既然是作为技术法律出现,要人们必须严格执行,也就在事实上归入了法律制度的范畴。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不仅是宏观管理,对于微观经济的管理也具有较强的计划性。为了使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达到统一协调,我国政府一直将技术标准作为管理微观经济的手段之一。与此相联系,为了保证国家计划的有效落实,技术标准的应用被法律法规强制执行。直至1979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还是明确规定:“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就是技术法规,各级生产、建设、科研、设计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标准。”

当时国家标准、部(行业)标准都由政府部门确定的标准化核心机构负责起草,由政府主管部批准发布,一经发布就是技术法规,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所以严格说来,那时的标准不是技术制度,而是法律制度的内容。

如今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一百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第三,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中国经济正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中,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1万亿美元。第四,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已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五,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第六,中国已经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郑卫华指出,只要深入地分析一下当今的经济形势,就可以看出技术制度对于国家当前以及今后长期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重要技术保证。

技术制度必须要以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进行建设,技术制度必须要从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的层面,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需要一整套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技术制度,以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实现国家发展愿景。

如果是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层面分析,在国际贸领域,以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制度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以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紧密结合形成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对外贸易,保护本国市场普遍采用的手段。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约占非关税壁垒的10%~30%;90年代末,这一比例已上升到45%左右。进入21世纪,这比例高达80%。同时,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大量设置“绿色技术壁垒”。标准已经成为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要技术依据。

同时,标准先行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的鲜明特点。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为了占领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技术制高点,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质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进一步表现为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能力的竞争。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条约(TRIPS)在促进国家间技术转移的同时,也使发达国家运用标准、知识产权维护其技术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合法化,加大了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的成本。

专家指出,技术标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技术体系中对于技术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技术垄断都是通过知识产权的权利来实现的。由于知识产权有其地域性和排它性,一旦这种标准得到一定的普及,就会形成一定形式的垄断。尤其在市场准入方面,它会排斥不符合此标准的产品,只将符合自己标准的产品奉为正宗的嫡传,从而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这就是技术标准同知识产权关系的关键所在。技术标准中的技术必然有很多是专利技术,因为只有有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实现垄断和排他,技术标准战略的实质就是通过专利战略、技术许可等综合的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技术标准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这些知识产权战略实现技术垄断。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世界各国和地区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参与和制定国际标准、争夺国际标准机构中的领导权,作为他们进行全球竞争、获取企业竞争优势、争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掌握标准的制定权,实现相关技术向国际标准的转化,以争取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为了主导国际标准,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本国的标准化战略,并在相关国际机构中展开了实质性的工作,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保持产业与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

从国内形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已有国家标准2l342项,行业标准56642项,备案地方标准5737项,企业标准近1l1万项。这些标准对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标准对我国科技力的贡献率为2.98%,对经济力的贡献力为1.16%,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力为1.5%。

但是,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要求,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标准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必须加快我国标准化事业的自身改革创新和全面发展。这关系到国家经济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关系到我国的科技、产业、贸易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未来愿景。

所有这些,都需要一整套的技术制度体系来规范实施,保证落实。

如果没有技术制度保障和支撑,我国科学的发展观是无法落到实处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难以成为现实的。

郑卫华说,足够的事实可以说明,我国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和谐社会,如果没有技术制度的保障和支撑,是不可能成功的。

比如公共安全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标准化。公共安全、健康与环保等各项事业,都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标准化发展到了今天。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作用,就是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中维护公共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身健康与安全,保护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权益,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关键领域和热点问题。无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范原则,还是我国政府的发展规划,都要求把发展公益事业的标准化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公益标准体系,促进我国公益标准整体水平的提高。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比如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标准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和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技术标准要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解决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低。浪费大,污染严重,以及资源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标准化将建设节约型社会优先作为主攻方向,以提高资源节约标准的适用性、有效性、前瞻性和发挥引领作用为目标,以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为对象。加强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研究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行为规范、信息化、资源管理等基础标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保证 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有关专家介绍,截至2003年6月,我国共有63种能源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少量节约资源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这些标准不成体系,标准制定的随意性大,缺少国家和行业 统领全局的顶层标准;标准覆盖范围狭窄,如节能标准仅限于产品的节能标准而节耗标准在 很大程度上是个空白;不少标准多年未进行修订,内容陈旧,跟不上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2003年的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4%,可是消耗的石油一占世界总量的7.4%,钢铁占27%,煤炭占3l%,水泥占40%,2004年我国的能源消费19.7亿吨标准。煤,我国的万元GDP的能耗是1.58吨标准煤,是日本的6.58倍,是德国的4.49 倍,是美国的3.65倍。这样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水平,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将严重受到资源的约束。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一个选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走能源、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社会,即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的消费结构。标准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到技术基础层面上对构建节约型社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今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23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两次明确地指出,要制定节能、节材、节水标准强制推行。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制定推行资源节约标准,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和构建节约型社会指明了方向。2003年我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4%,可是消耗的石油占世界总量的7.4%,钢铁占27%,煤炭占31%,水泥占40%。如果忽视能源和资源消耗现状,我国经济发展将受到资源的严重约束。因此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项标准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

许多专家建议,我国要在未来几年内制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重点在节能、节水、节材、可再生能源、环境管理、废旧产品利用和清洁生产等领域构建标准体系框架。资源标准体系的制订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因此要在国家和行业统一组织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轻重缓急制订实施。以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

比如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标准化。我国农业生产经过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产品生产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农业生产趋向专业化和区域化,并形成农产品的大流通格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都迫切需要传统技术的升级改造,发展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健康养殖)、农产品精细加工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把实施农业标准化和规范化作为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迫切需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把农业大国尽快发展成为农业强国。要重点研究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设施农业关键技术标准、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标准、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标准、支撑与服务农业的关键技术标准、重要农产品检测方法技术标准等,制订一批影响重大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标准,并开展农业技术标准试点示范,为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发挥重要基础和支撑作用。农业标准化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使用的先进使用技术的桥梁,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必须有一系列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来保证。温家宝总理连续几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他指出,“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新阶段政府推动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温家宝总理还指出:“要建立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必须关口前移,从生产源头抓起。要结合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和实施质量安全标准。”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1月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比如高新技术领域的标准化。高新技术标准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实施产业化的关键。我国目前高新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在信息、通信、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技术标准研究的实验、验证和测试能力薄弱,直接影响高新技术标准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此,应加强具有前沿研究特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形成我国产业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研究和制定一批高新技术标准,尽快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抢占高新技术国际标准的制高点,以改变我国高新技术标准落后和受制于人的局面。实施标准战略,是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迫切需要。实施标准战略,是在2001年底,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中提出来的。胡锦涛总书记到科学院考察和最近到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突出地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高新技术要实际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在高新技术研究过程中就开展标准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到新的科技成果成熟、进入产业化阶段时,规范大量生产的一系列标准也相应出台,有力地支撑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我们以前一些自主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产业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忽略了标准的研究。在高新技术领域,要想成果能实现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重视标准的研究,用标准化的途径来加快产业化的进程。我国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数学高清晰度电视领域的研究就正在这么做。

上述所说的事例足以证明,技术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其他制度无法替代,而且不可能替代的作用。

郑卫华这样总结自己的思路:
如果没有技术制度作为技术保障,科学的发展观是无法落到实处的。如果没有技术制度作为技术支撑,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没有技术制度作为技术基础,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难以成为现实的。

技术制度的特质不仅仅表现在其技术领域发挥其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还表现在对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补充作用甚至某种程度的替代作用。

郑卫华说,技术制度的极端重要性还表现在它的技术性特质上。这一特质不仅仅表现在其技术领域发挥其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还表现在对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补充作用甚至某种程度的替代作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与技术制度,其发挥作用的角色有时也有所转换,以共同实现保证国家整体利益的大局目的。比如贸易,是经济也往往离不开政治;人权,不能说不是政治,但往往具有经济目的的背景;而两者在表现方式上,又常常含有技术制度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频频出现的中国与外国的贸易摩擦,就不完全都是单纯的经济因素引起的,但我们往往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或者说是从标准的角度去应对一些由政治因素引发的问题,用标准的手段去化解,不但淡化了矛盾和摩擦,而且由于绕开了敏感的政治因素,易于解决问题。从大的战略来说,技术制度作用的发挥,可以更好地实施小平同志“韬光养晦”的发展方针。

郑卫华说,技术制度作为一种原则和目标实现的实施规范,将会使政府改革层面规划的实现有了技术保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全会还要求,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由计划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的转变,实现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从行政体制改革到科技、卫生、文化体制改革,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到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从全能型、管制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法制型转变。

所有这些,如果没有完善的技术制度取代过去的行政手段,没有科学的技术制度作为实施的保证,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说政治制度是方向、是纲领,而技术制度则是保障、是支撑。正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中国人民,既要以先进的政治制度保证自己前进的正确方向,又要以科学的技术制度确保正确方向的实施。

没有技术制度的规范,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其实都是技术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酿成的,构成了稳定和发展的隐患。

郑卫华明确提出,标准化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技术制度。而当前由于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变革的关键时期,技术制度在这一过程中的规范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现在我国所处的总体形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体制创新任务艰巨;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比较规范的市场秩序已经初步形成,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初步确立,但管理约束的能力尚有很大差距,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见不鲜;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大量存在的形势,更是一个党中央的改革开放决策和方针坚定明确、长期坚持的形势。在这样的形势和环境面前,技术制度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而且,由于我国的技术制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比从整体上滞后,科学性、适用性和配套性都须着力强化。

郑卫华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入,经济制度对这一伟大改革进程的规范作用日趋突出。这主要表现在:
技术制度对于生产社会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作用越来越突出;技术制度已经成为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技术制度规范市场经济发展、促进贸易交流的技术纽带作用越来越明显;技术制度已经构架成为现代技术发展的平台和通道,成为现代技术竞争的关键;技术制度早已经“进化”为科学发展观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技术支撑;技术制度还前所未有地承担起政府体制改革和管理职能转变的职能,承担起建立和谐社会的技术职能。

郑卫华说:我曾经说过,我们现在经常出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而这些问题从根子上查找,几乎都是标准化的问题。或者可以反过来说,是那里的标准化问题出了毛病,才导致了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的发生。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油料价格问题,某一地方的政府管理问题,某一部门的行政执法问题,某一大型企业的技术引进问题,某一群体的大规模消费纠纷问题,某一行业的出口贸易摩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常常构成某一区域、某一行业的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隐患,这些问题的不断发生引起了失业问题的加剧,引起了企业的效益下滑和破产,引起了群众的心理恐慌,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影响到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是技术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所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郑卫华说:我们可以退一步来设想,没有技术制度的规范,或者说仅仅依靠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我们改革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设世界工业强国的伟大事业将难以健康地推向前进,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

制度就是环境,制度就是氛围。技术制度的创新比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更重要。技术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创新,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如果我们现在的改革实施特点已经不同于“摸着石头过河”初期,已经进入到了有规则的深入改革时期,这个规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技术制度。有了规则,人们才对今后的前进道路有了良好的预期。

现在,我们都在强调建设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形成一个技术创新的氛围,在一定意义上说,制度就是环境,制度就是氛围。

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而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大国也十分看重这一发展的机遇期,空前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争夺不可避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制度作为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创新包括市场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而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技术制度的创新是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国家正在制定的标准发展战略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就是技术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

郑卫华说,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上的演讲指出:我们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都需要技术制度来保证和实施。而技术制度的不断创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既然制度是环境,是氛围,创新的制度就会构成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氛围。反之,制度不能够创新,不但不利于创新环境的建设,反而会成为创新的桎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技术制度的创新显得比其他制度更为重要。郑卫华最后指出,技术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创新,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要本着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动力,通力协作、积极推进,使标准化改革的各项举措取得实效,以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应有的作用。

作者:佚名 来源:世界标准信息 发布时间:2006年04月27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