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战略的提出,在宏观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微观上看,“软实力”、“文化体系”和“文化创新”等关键词对于深化大质检文化建设也提供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一:文化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命题,从文化价值、文化风格、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
质检文化的软实力贯穿于质检系统把关服务的实践中,是质检人的理想、价值、精神、组织和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整合。对内表现为文化引导力、凝聚力、规导力和感召力。意在以先进的理念引导人,以团队的意识凝聚人,以严谨的制度规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感召人。对外体现出影响力、融合力、竞争力和推动力。跻身国际大国的中国,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力,用质量支撑起一份自信,提升“中国制造”的价值,打造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展示志向世界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二:文化体系建设
质检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各层次间相互衔接贯通、补充完善,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精神文化是核心,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大质检文化的一个“大”字,体现了“有容乃大”的大局观,六个“合”字,融合促成质检合心,整合促成兄弟合力,联合促成广泛合作,包含着“以合促和”的和谐观。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大质检文化建设,并达到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同,才能实现“内化于心”。
制度文化是基础,把核心价值观、精神追求、理想信念等精神文化转化为各项规章制度,使质检工作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固化于制”。
行为文化是载体,把执行制度变成自觉行为,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质检形象,“外化于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物质文化是保障,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行政执法赖以实施的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前三个层次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三:精神文化需求
当前,质检文化建设正处于一个不断提炼、完善、提高的进程中,与日益发展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五中全会重申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主张,可谓切中问题的结点。来自人、为了人、服务人的文化,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在“人”这一根本要素上,如果脱离了需求、创造和孕育文化的主体,文化发展便如同无源之水。
质检文化建设的来源、动力、成效都在于广大干部职工,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贴近把关服务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干部职工,采撷鲜活素材,反映职工心声,使质检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载体,把蕴藏在干部职工中的智慧和力量挖掘、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将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每个人。
关键词四: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会工作报告中,“推进文化创新”的提法首次出现。今年国家质检总局工作要求中的“抓好三个创新”之一就是“质检文化创新”。一是扎根事业之基,文化和事业是思想与载体的关系,质检发展史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创造性地开掘和利用;二是立足质量之本,作为质量监管部门,大质检文化紧扣“以质取胜、保国安民”的核心理念,须围绕质量与安全做文章;三是把握时代之势,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内外形势和政府政策的变化,需要逐步调整、修改、完善,不断汲取灵感与动力;四是凸显质检之特,充分利用质检系统的职能特点、地域特色,打造质检文化的品牌和亮点,加快形成自身文化优势;五是扩大开放之门,走出去开展交流和合作,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运用到服务中国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去,越是开放的文化才越能持久壮大。
“十一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二五”规划已然谋篇布局。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大质检文化建设应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牢牢把握主动权,真正做到与质检事业协同并进,为新一轮的发展注入源源动力,在新起点上走出一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振兴之路。
(作者单位:台州检验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