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东北地区最大的沈阳60万亩出口果蔬注册基地到处是蔬绿果香,沈阳的“当家菜”、“地产果”戴着沈阳检验检疫人给它们发的“绿色护照”,开始起程,远赴日韩俄蒙、东南亚等12个国家。
当沈阳检验检疫局局长于凤琴从沈阳市市长手中接过“对外开放特殊贡献奖”的那一刻,让为之辛苦耕耘三载的沈阳检验检疫人振奋了精神,更让沈阳县乡政府、农企、农民有理由相信:“谋事在人,成事更在人,这个‘人’就是沈阳检验检疫人。”
天大地大 惠农是大
沈阳,这座老工业基地,在振兴中给城市百姓带来了新的富足,农村的发展也在工业进程中尾随其后,但农民所得到的实惠仍赶不上工业发展的步伐。以2008年为例,沈阳农业增加值仅为184亿元,不及工业增加值的十分之一。
沈阳的农业是都市的农业,工业化、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农业,但唯独缺少的却是国际化。与我国多数地方一样,存在着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的问题。
2008年初,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发展。而此时,沈阳检验检疫局党组一班人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农业区域内的发展,农民要靠增产增质来增收,然而区域内农产品市场需求是有限的,农民增收仍受区域内饱和性竞争的限制,真正惠农的出路在哪里?唯有让农产品走出区域,走得越远越好,才能实现区域性、整体性的利农、惠农。
至此,深度融入地方政府工作平台,让沈阳农产品走出国门,被沈阳检验检疫局党组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
调研先行 探寻“种子”
2008年的春天,沈阳的农民在县域经济政策指引下正忙着在自家地里辛勤地耕种。而此时,沈阳检验检疫人却在思考检验检疫这块地要种点啥的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沈阳检验检疫局局长于凤琴带队深入沈阳的乡镇农企、田间地头,探寻一颗能飞出国门的“种子”。通过调研发现,沈阳的农产品资源虽然丰富,但缺少的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低端农产品想走出国门仍步履维艰,即使短暂的走出去了,解决的也是“温饱”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小康”问题。
在法库县、辽中县调研时,当沈阳检验检疫人看到沈阳的“地产果”(如苹果、葡萄、树莓)和“当家菜”(如大白菜、辣椒、豇豆)时,眼前为之一亮,而且他们还了解到这些“地产果”、“当家菜”过去曾多次小批量“搭车”出境,出口价格普遍高于国内市场,小部分“搭车”的农民腰包鼓得让人眼馋。
据调查,以新民、法库、辽中等县种植果蔬规模计算,如果全部出口可增加效益2亿元,可带动17个乡镇的发展和3万农户就业。
这不就是沈阳检验检疫人要找的“种子”吗?
圈地划区 播种希望
这么好的“当家菜”、“地产果”,为什么就只能“搭车”或被别人“包装”出境?经调查得知,问题在于农民家庭经营模式与大市场的矛盾。造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大宗农产品出口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要想种子长成结实的穗,就需要肥沃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走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的道路,形成“一村一业”、“一乡一业”的出口农产品产业格局,发挥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带着这个思路,沈阳检验检疫人开始俯视沈阳大地,并大笔挥就出一幅“出口水果蔬菜生产区”的美丽画卷。
沈阳检验检疫局先是组织了一次乡镇局长培训会,局长于凤琴向100余名乡镇局长做动员,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后与沈阳市农委“一口气”签订了“出口果蔬产品质量安全合作协议”、“农销对接工作合作备忘录”和“推进良好农业规范体系(GAP)及认证工作合作备忘录”3个合作文件。在5万亩水果优质生产区、20万亩蔬菜优质生产区内,打造一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对整个区域食品、农产品出口将起到良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为此,该局积极指导农企农户建厂、注册、生产和管理,并举办了3期植保员培训班,360名农民接受了培训;携手沈阳市农委以“6个体系”牵引“6项工作”,即:建立产业体系、生产体系、流通体系、监控体系、保障体系、销售体系,抓好备案扩建、标准化推进、源头管理、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和市场培育工作。
在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时间里,沈阳检验检疫人就这样怀揣着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地劳作。
积土为山 积水为海
走进新民市新农村乡的水果基地,你会惊奇于齐鲁以北地区还能长出这么好的“富士苹果”,乡长会微微一笑告诉你:“这可不是‘富士’,这是我们沈阳特有的甜酸型‘寒富苹果’,俄罗斯等国家只认这‘口’儿,供不应求。沈阳规划三四年内将在11个乡镇建设这样的基地,农民年人均增收可在万元以上。”走进辽中县老大房村的蔬菜大棚,面对一畦畦通红的西红柿,一架架碧绿的黄瓜,村长会自豪地告诉你:“这些菜都是有‘身份’的,有注册备案号,全部具有出口资质。”
3年来,是沈阳检验检疫人让这里的农民说话是那样的底气十足。如今的沈阳出口果蔬基地,满园碧绿尽收眼底,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特点的主导果蔬品种,整个60万亩基地注册蔬菜水果品种达36个,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果蔬出口注册基地。为做大做强出口农产品产业,被国家农业部认定的东北第一家标准化无公害养鱼示范县的辽中县淡水鱼、新民兴隆镇花卉种植也开始规模化出口。
据统计,2008年沈阳果蔬等农产品出口额近9亿元,2009年为12亿元,2010年预计为16亿元,年均增幅达3个亿。出口果蔬附加值平均可达60%~70%,带动6.7万农户就业,带动加工、运输、贮藏、零工等从业人员十万余人。
在总结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沈阳检验检疫人准备携手政府对现有沈阳出口果蔬基地进行扩建,力争2011年使其成为全国第一个上百万亩的出口果蔬注册基地。
沈阳检验检疫人的千里之行,才刚刚开始……
相关新闻>>
科技催生新生产力
2009年底,沈阳检验检疫人走完了出口果蔬基地示范区建设的实践道路,回首这一路,他们意识到,这个实践过程是那样艰辛,之所以艰辛是因为实践的过程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的理论作指引,他们需要一个“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回路”,更需要运用科技实施转化为理论成果,催生出新的“生产力”。
沈阳检验检疫人迅速将扶建出口果蔬基地建设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提出了《蔬菜生产基地标准化与示范区建设模式》研究项目,并且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的批准,作为2009年度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示范县”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制定了《出口蔬菜水果区域化基地质量安全控制规范》等几个标准,确立了3个不同级别的控制指标、3个不同要求的评价等级细则,分别应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县的考核;制定了实施出口果蔬基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生产的具体指标,确立了对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的销售、使用、回收、销毁等方面的要求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