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现已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2009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出口51.38亿美元,产品出口到192个国家(地区)。
慈溪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和“开放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规模效益新突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企业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中小企业比较多,出口时间相对紧张,外向型经济科学发展仍存在瓶颈。
2009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实施了《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把企业按质量管理和诚信水平进行分类,把产品按风险高低进行分级,并对不同分类的企业和不同风险的产品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这与慈溪市委市政府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要求加强质量监管、加快创新发展、抢占经济全球化竞争新高地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
据统计,目前慈溪市共有一类企业12家,二类企业613家,三类企业332家,暂无四类企业。分类管理的实施,继承了质量管理学中“差异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区别对待”促进“优胜劣汰”,推动整个外贸行业健康发展,为优秀企业带来诸多便利,为后进企业带来了新的鞭策。
分类管理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慈溪市外向型经济科学发展的三大矛盾。
有效解决了“检”与“放”的矛盾。据各方面的反映,分类管理后,一、二类企业的通关速度大大加快,优秀出口企业成功实现了通关“零等待”和货物“零库存”,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发货时效上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无形中提高了慈溪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于三类企业来说,由于产品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对此类企业采取较严格的监管方式,因此这些企业未能得到优惠便利措施。在地方政府和检验检疫的积极引导下,这些企业将努力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向一、二类企业靠拢,赢得通检便利。
有效解决了“优”与“劣”的矛盾。由于对不同分类等级的企业采取的检验监管措施不同,“优”企业与“劣”企业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为了进一步体现公平竞争,分类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分类动态调整”这一杠杆的作用,通过适当的政策“便利”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提高自身质量管理软实力,以获得更高的分类等级。
有效解决了质量与发展的矛盾。分类管理实施之后,企业的质量意识与生产积极性明显提升。一方面,规模较大的一类企业,通过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赢得便利通检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另一方面,二类企业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良性竞争环境下,努力向“质量提升标杆企业”看齐;同时,三类企业也不甘落后,积极努力改善现状求发展,以获取一、二类企业的优惠待遇。区域经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