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7、8年前,笔者第一次参加了IEEE802委员会,当时的情况至今仍记忆犹新。对于负责网络业界报道的笔者而言,决定各种网络技术标准的IEEE802委员会是一个很特别的场合。当时,该委员会倡导的以太网(IEEE802.3)和无线LAN(IEEE802.11)赢得了市场的支持,击败了欧洲标准化团体等推出的竞争技术。这样的技术标准是经过怎样的流程确定的?厂商的技术人员是如何反复讨论酝酿的?笔者对此充满了好奇。
一开始,就是一连串令人吃惊的事儿。参加会议不需要特别资格,只要交上参加费,就连笔者这样的新闻记者也可以和厂商技术人员一样参加会议。与会报名不以企业而以个人为单位。每家企业与会人数不限。接下来是自我介绍。各分科会可能会略有不同,无线LAN小组(IEEE802.11)的会议一开始,先由每个与会者介绍自己来自哪里以及姓名。第一天会议从一开始就让人接连感到吃惊。
决定标准的速度也和以前的想像大不一样。发表者把发表用的电子文档放到服务器上。与会者通过无线LAN自己下载。这样,提交发表资料的最后期限可一直到会议开始之前。一开始讨论,议长就把自己的字处理软件的操作画面投影显示在大屏幕上,一边听取与会者的意见、一边调整标准中的措辞。议长的作用是调和对立意见,感觉其权限非常之大。而且感觉与会技术人员的权限方面,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的差别也很大。
之后,笔者又参加了几次会议,逐渐发现了IEEE802委员会的一些缺陷。由于每家企业的与会人数不限,所以很容易形成“多数派”。多派些人参加会议就可以靠投票人数来左右结果。会场上,甚至有人坐在最后边,一边查看电子邮件,一边吹嘘自己公司的股票又涨了多少。真不明白这个样子如何进行讨论。
与其它国际机构相比,IEEE802委员会一直以决策速度快引以为荣。不过,最近几年这一优势逐渐丧失了。比如,近距离通信技术IEEE802.15.3a、新一代高速无线LAN技术IEEE802.11n一直难以统一意见,无法形成统一标准。另外,目前成为热点的IEEE802版移动通信标准也处于混乱之中。最近,为对抗引起业界关注的IEEE802.16e(移动版WiMAX),美国高通推出了IEEE802.20。或许是因为倡导IEEE802.16e的英特尔为了牵制高通的原因,参加IEEE802.20会议的人数急剧增加。以前就一直有意见认为:标准制订与企业利益牵涉过深,而最近几年中,IEEE802委员会中利益关系问题更为严重了。某欧洲厂商的技术人员曾说过“IEEE?那可是美国标准啊”。现在才亲身体会到此言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