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全面公开餐桌风险
“实施食品安全源头控制战略,对进入浙江省宁波市的大宗食品进行溯源管理,让消费者清晰了解购买食品的产地、供应商信息。”日前,宁波首次发布全市食品安全报告,在全国率先向公众全面公开包括猪肉、蔬菜、水产品等在内的大宗食品安全评价信息,并发布消费安全提示。
不合格数据阳光公开
“2009年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全市40914批次各类食品,有5133批次不合格,近70%品种的合格率超过90%。”
宁波老百姓第一次读到了如此详实的数据。
这份《2009年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报告,由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历时半年完成,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份由政府权威监管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白皮书。
报告主体分四部分,分别为食品检验结果总体评价、大宗食品分类评价、政府监管措施和消费安全提示等。
报告所列的数据详尽,以猪肉为例,白皮书中提及:全年共检验鲜猪肉(含猪肝)及生猪(尿样)2936批次7447项次,其中27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92%),27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36%)。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砷(13项次)、瘦肉精(4项次)和水分(2项次)等。
以往这些数据,多数只在监管部门的内部数据库中看到,公众并不知晓。而宁波的这一做法,被外界评价为“理性分析、大胆露底”,为分析评估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政府公开发布信息的形式,详尽系统地向公众通报年度食品安全状况,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厉曙光高度评价报告的现实意义,他说,食品安全关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公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
以去年为例,以宁波全市常住人口为基数,全市食品抽检率已达到每千人4批次,这一频率在全国位列第二,仅次于上海。
“现阶段,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可控,但也存在不安全因素。”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披露,“2009年全年食物中毒报告发病率0.33/10万,全年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中毒事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放心度达到95%。”
食物风险可追溯
“猪肉质量IC卡网络追溯系统”两年前在宁波开始试点,到今年已经应用到了该市8家中心屠宰场和15家菜市场,全面管理生猪的来源、检疫检测、批发、销售等流通环节的全过程。
这套软件的设计方,上海联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明告诉记者,在上海以外,宁波是全国第一个全面使用该系统的城市。“通过深入调查食品来源和产地,近年来,我们绘制了包括生猪、水产品、蔬菜、豆类制口、食用油、乳品、牛肉、家禽、蛋品、大米等十类食品的购销路线图。”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史小华表示,他们已掌握并常年监控这些在宁波人膳食结构中占主要比例的大宗食品主要信息,包括供应商、运输方式、销售渠道等,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可以实行有效追溯。
信息透明公众不再恐慌
“真正让老百姓在餐桌上吃得放心,是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负责人表示,信息透明原则是食品安全的最基本原则,一旦出现风险,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地做出判断,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近日,在一份面向470多位宁波市民的调查问卷中,超过98%的人认为有必要编写此类报告。在问及“读了报告之后,对宁波的食品安全状况印象如何”时,46.3%的人表示“比想象的安全”,另有44.82%的人说“感觉与想象的差不多”。在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评价时,超过98%的调查对象给出了“负责任”的评语。
在香港,监管部门已经实现了按月定期发布食品安全报告。宁波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借鉴香港的做法,建立一套风险评估和传达机制,将来定期发布季度报告或相关的专题报告,第一时间预警食品安全风险。
人人都在努力,为了那张放心的餐桌。